enchant 发表于 2018-1-17 15:51:24

我找了一个表,母语者词汇量的统计,来源于testyourvocab.com

opennest 发表于 2018-1-23 13:18:22

词汇量的说法,一个说得比一个多,个个都说是权威统计,听得多了,真不知相信谁——听得多,也不会再感冒了吧?

opennest 发表于 2018-1-23 13:27:37

如果不知相信谁,就信老外编的词典——老外编的词典,柯林斯的14500-34500词汇量囊括不了其人民的日常用语词汇量,可能吗?要不信自己,只有当自己切切实实掌握了2-3.5万词汇量及其周边用法,就知道自己对于交流和接收信息是什么水平了

thanksfordict 发表于 2018-1-25 19:14:26

enchant 发表于 2018-1-17 15:51
我找了一个表,母语者词汇量的统计,来源于testyourvocab.com

这个表有两个问题:1是否测试者都诚实的打勾了懂的词汇,没有复检

2对于是否是native speaking country的选项也是完全测试者自选的 这个也没有保障

因此这个数据和新浪新闻后面的调查可靠性差不多 仅仅是个参考

afreeelf 发表于 2018-1-26 21:13:36

2011star21cn 发表于 2018-1-15 09:42
不可能的,中国研究生能认识3万汉字吗?别说7万了

汉语和英语不一样的,汉字很难,比如喷嚏很少有中国人会写,但sneeze则非常少英美人士不会拼

majiaxiaohao 发表于 2018-1-27 13:29:41

本帖最后由 majiaxiaohao 于 2018-1-27 13:31 编辑

主要是统计方法不一样造成的。有些算法把词尾变化的各种形式都算成单独的单词,有些合并词尾变化来算,有些连词缀都合并。7.5w绝对是第一种算法了。testyourvocab(相当于按第二种算法)上测到2.5-3w,也就是网站给出的母语人士平均水平,这个应该是学习者比较现实的被动词汇量目标。

yhemusa 发表于 2018-1-27 16:14:00

严重同意afreeelf此楼观点。汉子(音节-语素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不同的文字系统,有很多不好简单比较的地方。要比较也要比较那些比较对应、庶几乎可以比较的东西。

汉字虽然有数万之多,但是常用的一般也就两三千,最常用的只有一千多(通用汉字也只有七八千)。因为汉子表示的是语素,词和类似于词的短语词(汉语的语素-词-短语之间没有很清晰的界限(*),这是汉语的特点,所以汉语的)都是由这些(常用)字构成的。在汉语者的深层意识中,“字”(语素)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因此有“字本位”理论,我认为比较符合实际】。言语再多,绕来绕去还是那些为数不算多的“字”。

(*)以前曾经出现过汉语究竟存不存在“词”这个语法单位、层级的争论。争论中,“有词派”落了下风,最后吕叔湘先生反问:没有词,语法怎么讲呢(指教学)?这显然不是有“词”的依据,不过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倒是“杀伤力”很大。因为如果没有词这一层级,句法就直接由语素跨到了短语(包括句子,除掉语气部分)这一级,语法就更加复杂、更难讲了。【但我个人认为,从语素之间到短语(句子)并无不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要能拿出系统、比较简明、符合语言实际的语法就可以。没有“词”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也不存在没有“词”就是“低级语言”的问题】。所以,“有词”论以及现有的词类分类系统都是个不得已的折中办法。这说明汉语语法的研究还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有人提出“字本位”论,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倡者没能写出以此为基础的系统的比较简明的像样的语法(体系),因此也只能存此一说。

汉语的“语素-词-短语”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是客观事实。因此“词法”研究的结果很不一致,众说纷纭。不像很多语言,词的界限甚至种类一听(/看)就明,正是因为此,甚至不得不由官方指定编制“教学语法系统”来加以统一规定,否则确实不好办。现在的语文教学词类部分开始得很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初中生对词类没有概念。给他们讲外语的时候,讲词性也很费劲。(*)

英语的词虽有数十万之多,但是除了那些不太常用占据绝大部分的外语词、专业词,通用的高频词(例如以较多的八万来说),其词根(包括词缀)也只有两三千,最常用的只有几百个。和汉语的情况很相似(很多语言都是基本的情况,因为现实世界基本相同,语言需要表达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尽管不同语言、语系选用的词根系统会有差异)。

但是尽管词根在英语者的意识中对识词、学词的作用也很大,但是他们的意识中基本的语言单位是词,而不是那几百个或千来个词根。(有很多较常用的词几乎人人会用,但是由于其词根变化比较大(音,或并及拼写),一般人并不了解它的词根意义(并不了解它其实是某个很熟悉的词根的变体),但是用起来并没有问题,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个词就是个基本单位。当然词也有个界定的问题,比如thick和thickness在他们的意思当中可能就算是一个“词”了(指所谓“词位”,但是 take off的意思有好些个,有的词义之间差距很大,似乎完全不搭界,那就要算几个词位 )。

我认为在非真实语言环境中学外语很难、也不必要学到母语者的一般水平,和上面一位网友的意见比较一致。比如看个病,说个菜单,里面的词都很难说。就语言本身来说(不包括文化),母语者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学词的选择性和效用要比非母语者高得多。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除了常用词、通用词都会掌握一些必要的比较专业的词,使得平时的表达没有问题。哪些要掌握、哪些不要掌握呢? 这有个选择的问题。但是这个选择不是言者自己的选择,而是语境提供的和要求的。比如常见的疾病、症状、菜名、食材等等,语境中(也包括基础教育的教材上出现的)不断出现这些词,使他们并不觉得陌生。但是对外语者来说,就很陌生了。对母语者来说,”需要的”都会出现、也容易学,“不需要的”不学也不要紧。这种选择性带来的高效性是外语者没法比的。所以,几乎每个母语者都可以做到词汇“足够”使用,对外语者来说却很难。

前面朋友谈到,这里聊聊外语的“难易”问题,漫谈漫谈。各人的认知能力倾向不同,感觉也不同。以外国人学汉语来说,有的外国人对汉语的语法头疼,我们对有的语言复杂的词法头疼,什么词性有什么词性的标记、词之间的关系也有标记,他们则对我们的没有标记则很头疼。也有外国人说汉语好学,词法简单,但是其好多难掌握、犯错误的地方都是由于词法的差异造成的。汉语的表达特别依赖语境、语序、虚词和一些其他的词汇手段。我们说话的时候,诸如要不要“了”、“的”,那个词在前、那个词在后,选用哪个词不用那个词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每个人意识中都有一套“语法”(尽管本人并不了解其内容,甚至有好多连语法学家也没弄明白,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个或某些规则的存在),而且不同的人的“语法”是基本相似的。在同样的语境中,说出来的话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理解别人的话非常容易,觉得非常自然。外语者则不同。但是也有一些对语言特别敏感的人,学习各种语言对其语法都不觉得太难,觉得很“自然”。

语音方面,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不同母语对不同的音及其差异的敏感性和习惯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对汉语者而又,“瀑布”、“屈居”各是两个字(音),再明白不过了,但是对很多外语者来说,它们是完全同音的。因为它们的母语不区分送气与否,是否送气只是由于发音方便、经济原则而自动调整的结果。而汉语中送气与否是区别字音(语素)的重要手段,因此汉语者对其特别敏感。很多国家的人受母语的影响,常常把英语的p(h)it说成pit,t(h)ell说成tell,汉语者听起来像是bit、dell,但是英语母语者听起来并没有错。不区分送气与否的语言,一般都区分清浊。例如英语者对pit/bit、tell/dell的差别的感觉是很明显的。汉语者则往往对清浊塞音的差别不明感。有的人甚至不会发浊塞音。或者虽然学会了,但是形成习惯却很难。有的学习汉语的外语者学会了区分送气与否(以及声调),但是说话的时候还是容易犯错。我本人虽然会发浊塞音,但是常常把浊塞音发成清塞音或者相反,因为习惯经过很长的时间养成以后,影响力很强大。尽管由于汉语的不送气清塞音很浊(送气、清浊、元音-辅音乃至综合语与分析语之间,往往有中间状态,或者是数量的、程度的关系,而不是一分为二、截然分明的关系)以及语境的作用,一般不会引起理解的困难,但是英语母语者对此还是很敏感的。

又如,苏州话过去有前a(相当于普通话“谈tan”中的a, 但不是 “天tian”中的a) 的-ang 与 后a(相当于“刚gang”中的a)的-ang两个不同的韵母,可以区分不少字,老派的苏音者对其很敏感。但是对说普通话的人(包括新派的苏音者)来说,他们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据说法语的前后a也经过类似的演变。





hyqq2015 发表于 2018-1-27 18:55:25

学语言学就是不一样,这么专业

dongshantang 发表于 2019-1-15 12:22:14

引用一位词典大神的统计结果:各大ESL词典收入的真实词条从lingoes字典的数据中可见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longman 4th         (43,166个)
   Collins cobuild 5th (34,151个)
   Oxford 高阶第6版    (34,145个)
   以上词汇量恰好是英美国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之平均词汇量,也是最常用单词的集合,最好优先掌握。

jfan2015 发表于 2019-1-16 13:02:48

完全不信。。。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般美国大学毕业生的vocabulary是7.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