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0|回复: 11

[语言讨论] [转载]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2-27 1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20-1-3 10:57 编辑 9 U& |( }& o0 X* H: P2 n- k* Y( K! x
    2 C$ R- V- F' Z4 ]( y  B
    书摘作者观点:
    用什么方式学都可以成功,这一点错儿都没有,也根本不必争论。本文没有否认这一点,也没有说非得怎样做才可以。但如果不讲策略,只是简单一句:刻苦学,多听、多看、多用,那大家也就不必讨论了,不用任何专家或理论,狂听广播,狂看书,狂看原文电影,狂背文章,狂喊都行,只要回去刻苦学 10000 小时就成了。那还做语言研究干什么?大家稍微静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刻苦成功的人一般都这么知名,倍受宣传?主要原因还是这样的成功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样成功的人也太少了,所以成功了另人格外羡慕和称道。很多人也照着相同方法做过,但大部分没做成,各种原因都有,这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个人觉得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的问题之一应该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宣传靠刻苦来弥补低效率,并不是刻苦学本身有什么问题,结果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学习策略正确和条件理想,达到流利外语的时间应该在 1000 小时左右,与母语学习只有约 200 到 300 小时的差距。如果是学和母语相近的外语(比如英语和法语),应该在 500 小时以内实现。我们的目的就是努力从 10000 小时向 1000 小时靠拢,而不建议大家努力用刻苦来体现自我价值。
    中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困难之处。因为没有很好的悉得体系,完整的悉得资料和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不但得不到悉得方法的训练,甚至没有理解就急功近利去实施的做法也常有。所以个人认为吾辈的责任一是广泛推广语言悉得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开发和提供语言悉得的材料和系统,并逐渐转变以“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重点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更应该是辅导和引路人的地位,语言终究是靠自己掌握的。解决目前外语教学问题的途径只有努力建立新科学的体系。目前这个体系还在萌芽状态,当然会有很多问题,任重道远,但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了问题而限制它的发展,很多老师的尝试和努力是取得了明显效果的,在国内各种语言教学的刊物和研讨会上都能看到。全国政协委员,外语教育学会理事长龚亚夫老师对我国学生语言悉得的论述更是精辟。希望将来能和 Khxia 老师以及大家有机会合作共同开发、完善和推广语言悉得系统和学习产品。
    之所以大家能如此热烈地探讨这些问题,正是语言学习问题复杂很难讲清楚的直接表现。但本文第一句我们就指出了:尽管原理阐述很复杂,但语言掌握的过程确应该是很简单的,所以没什么神秘与可怕的。
    1 V  M6 m2 f' m" D/ {! e) o7 g' G
    通过漏屋著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了解到关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有许多新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是Stephen Kalashen的“语言获得理论”和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输出理论”。这两个理论加在一起,作者称为完整的“二语悉得论”。本帖意在介绍此书提到的外语学习理论,并展示部分精彩书摘。  w( A0 _1 Z8 X  ~$ g1 l1 D

    ! y" G7 ^7 {$ \/ S3 R0 D2019-12-31 作者视野开阔,行文流畅;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基于外语学习的理论,该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四个能力阶段(1 Early Stage, 2 Upping the Ante, 3 Getting Serious, 4 Scaling Everest)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给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一口气花了两天读完此书,大开眼界,相见恨晚。! X$ }" u% N- B! E1 m3 @1 y  i, H
    . s+ n( G+ u- X  z% r/ t. M
    2020-1-1 通过此书介绍,发现了另外一本同样“拨云见日”型的经典著作:李平武的《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
    6 B3 W6 J: C# i. g/ u8 x& i" D6 w
    首先介绍外语学习理论:
    # d$ N! y% G2 q
    3 ^, a4 J7 H0 t1 S* S$ H, V
    第一个是克拉申(Stephen Kareshen)的“第二语言获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此概念在进入中国时,居然被学术界翻译成了“第二语言习得”,恨得我经常口出恶言。啥叫“习”呀?子曰:“学而时习之。”“习”不但是“学”,还是“反复练”。这简直完全违背了“自然获得”的初衷。这两天一直在犹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谈到该理论的中文翻译时改个名字,但又能让专业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亲聊天,她建议我用“悉”字。“获”即“悉”嘛,而且和“习”谐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在下就叫它“二语悉得论”了。老妈伟大!
    8 K/ ]5 S. [; Q5 f
    以下摘自喂鸡百科:
    ; C: ?* u. s- U
    + @/ C/ }4 l0 b! n& x; T: c克拉申发表期刊论文超过450篇,范围广涵第二语言习得、双语教育、阅读理论等。他最著名的概念即1980年代开展的语言习得“五假说”:

    0 v9 u1 _& |! K3 p# [. e2 j" v. |- D+ h. N/ x' ^- N+ w( L
    • 习得-学习假说 (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k( L. `6 K$ {2 }( Q
      克拉申认为人的语言发展有两种途径:其一为“习得”(Acquisition),其特征是自然(natural)、直觉(intuitive)且近于潜意识(subconscious),例如学习母语。克拉申主张不论幼儿或成人都有习得的能力。其二为“学习”(Learning),特征是有意识的 (conscious) 反复练习、记忆,例如学校、补习班的文法、单字课。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是学习的正道,因为其着重于语言的实质而不似“学习”常流于表面(form)。又“学习”常涉及大量(如文法、拼字)错误的纠正(correction),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减低。
      1 s! i$ u9 i8 U[              ]
    • 语言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h3 [# ~4 p$ n1 w
      语言监控假说与“习得-学习假说”密切相关,因为它涉及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强调,“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监控机器”(monitor),进而监控、改善由“习得”所产生的语言(例如检查文法错误或否)。但“监控”的开启也会让我们无法变得“自然”,只有在“监控”本身发展完善时才不会造成妨碍。是故,不应逼迫学习初期的学生说话,原因在“监控”本身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完备。
      2 J  i( s5 J5 V1 U- b[              ]
    • 情意滤网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6 i- U0 l8 ^& w4 G' k
      人们生而害怕犯错、被处罚、被威胁,这些都会降低语言学习的效率,克拉申称这些心理障碍为“情意滤网”(Affective filter)。克拉申发现形成“情意滤网”的主因有二:其一是过早要求、逼迫学生开口说,其二是过早被反复纠正错误而失去自信心。' I; `, Z! v; i: U* S; y6 h
      [              ]
    • 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 Y- x4 m. N  `- l+ K. K克拉申认为不论成人或儿童,语言知识的成长都有一定自然顺序,例如先学现在式(present tense)再学过去式(past tense)等。惟克拉申承认教案未必须依自然顺序建构。! v) R3 ^5 c* A, Q- n
      [              ]
    • 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b5 I6 U: e- X$ Z/ E. a" ]
      语言输入为克拉申的核心思想。他强调学生不需过度注重口说或写作(“输出”),而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输入”语料;而该材料必须是稍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但又不至于让学生无法理解。[4]假设学习者目前的水平为i,又假设1为适当的挑战难度,那教学者应给予的阅读和听力难度即应是“i+1”;换言之,若太简单则成为i-1或i+0,皆无法使学习者成长,而太难如i+2又会挫折学生。由此可知,教学者应深入了解教材进度与学生程度(i),才能给出(对学生而言)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2 f% m9 n7 j# i% {5 \6 y4 y5 r+ q$ j1 X# m5 S* t
      有一个重要的“沉默期”(silence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7 ?( p  K& e! n$ K5 G0 d+ M
      & v7 r/ Z- q# a& P7 Z6 v7 \
    克拉申思想的奠基之作有二,电子档均能在他的网站上找到,连结如下7 l& E! F4 m# ]
    Krashen, S.D. 《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PDF). Oxford: Pergamon. 1981.% u& E- y* S" x  K/ p5 ^, L0 g' d
    Krashen, S.D. 《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 (PDF). Oxford: Pergamon. 1982.
    6 c! C+ i1 v: r& v, v7 f: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下载地址:
    0 R. _9 |5 C9 b; j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 ... on_and_learning.pdf; J( u. R9 q6 z6 v*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下载地址:9 c0 I7 S7 T; V- t0 F, p, G
    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 ... es_and_practice.pdf

    ; [5 G) p+ z; A* |# y/ {$ F
    7 X# t6 w3 E$ t
    * ^* v8 Q) V  V. C
    2 p3 E: @' R- \" B, F$ r
    另一个是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的输出”理论(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 p& k: `; G+ o, _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states that learners cannot reach full grammatical competence in a language from input processing alone, but must also produce spoken language output. This hypothe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Swain defines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 y( v/ @* e$ |
    5 r7 T# n/ Z: I+ s! W9 w
    % n. r8 T$ z5 D1 L7 G+ G- h2 w
    % O! j/ w1 B# `) b/ J$ a$ q
    • Noticing function: Learners encounter gaps between what they want to say and what they are able to say, and so they notice what they do not know or only know partially in this language.
      6 `( N& y6 [! r1 Z; n[              ]
    •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 When a learner says something, there is always an at least tacit hypothesis underlying his or her utterance, e.g. about grammar. By uttering something, the learner tests this hypothesis and receives feedback from an interlocutor. This feedback enables reprocessing of the hypothesis if necessary. , t9 s+ T8 C/ m# Q* d" r8 V
      [              ]
    •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Learners reflect on the language they learn, and thereby the output enables them to control and internalize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ext, comprehensible output has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elicitation of modified output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duction of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a meaningful way is hypothesized to help its acquisition.
      8 t& ^# N- v. Y! u. E
    # h2 _, q3 ]: B- u) X* B5 X9 m) Q
    0 ]2 \7 E/ b1 V+ P2 |" t
    书摘(我被漏屋的书扫了一下盲):
    本文中提出了一些语言学习的基础理论,都不是本人提出的理论,咱没这个水平,并未提出任何新理论。而提供的是这么多年国外(和近年国内)对语言教学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根据这些成果观察和分析的一些现象。如果有人说:“文中列出的这些理论没什么新鲜的,也不够深入,简直就是个扫盲水平的二语悉得概论的描述。”这样的评论算比较客观。如果说文章结构有些散了倒也是事实,让大家见笑了。
    # O' y! v9 J9 @+ T

    , h+ k% ?7 D6 M
    ' k5 R7 Q6 j0 }9 I5 v/ Y7 @$ _( }" ]/ F1 w: t0 E8 i& i9 D8 }* E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20-1-3 03:38 编辑
    7 `0 J8 |. T: \9 A- ]
    3 W: V9 ?  l$ L* G, [0 Q漏屋的书在坛中有分享链接:【kindle】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90%的中国人英语学...[/quote]https://www.pdawiki.com/forum/thread-30749-1-1.html?x=301704天涯论坛作者原贴(2007年)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english-121795-1.shtml4 N, n) h, W7 E  |# N0 ?
    : s4 |9 D9 F1 H2 _* W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早期(Early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 h& x) q$ z9 e* T补充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精彩摘要:第1-2阶段(到高中毕业的英语水平)1 S( t+ Z% G, B( a( v, V

    4 g# o' c; x$ \  M8 @2 x: \7 n
    只是由于第四层“语言产品设计者”普遍与上两层“语言教育学”和“语言学”严重脱节,才造成大量的语言学习产品充满错误理念,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学习效果和速度。在中国这一现象由于大家对掌握语言的基本理念认识过底,这种脱节严重到了让人担忧的程度,出现很多拍脑门出来的“学习方法”。加上大家比较着急,往往没搞清自己的情况和如何学习,就急着去实践“一个方法”,得出“就得背这个,就得练那个”的结论。而很多人尝试了各种方式收效不高时,得出结论“学外语没办法,就是要刻苦,多听、多读、多背、多练”的结论,把是否练得有效完全放在一边,把学习外语搞得难了。(先不谈学语言,大家都熟悉的健美。比如要训练增长肌肉。如果是“越多举重物”越好,那应该搬运工最健美。大家知道当然不是。应该是在“举适当重量的杠铃,每个动作 8-12 次,做几组”的条件下效果最佳。重量选择一般是刚好能举这 12 次的。太轻了,多练多练多练,效果也差。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无效。)
    另外这一点, Khxia 老师说得也非常好:“不要浪费时间,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多学多练,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任何玄虚。”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讨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如何让大家不浪费时间?避免进入误区,尽量减少无效的练习,才可以节省时间。一步步练习是省不掉的,我们是希望大家不但要坚持练习,更主要的是要练习得有效。有苦干的精神还要有巧干的办法,我想天下许多事都符合这一规律,学语言也不例外吧。如果就一句话“大家刻苦背书吧。”那大家的差异也就不会存在了,语言学研究人员也可以改行了。
    还有一个现象,即很多老师因为手边信息和资料有限,自己努力重复做了一些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和实验,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很可惜的。这一现象目前在中国其他研究领域也有。在下到现在对很多理论和现象进行了分析,大多都是很多年前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现成理论,本人自己并没有自创什么理论,主要希望对这些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使大家对语言学习的轮廓更加明了,给学外语的同学提供方法论上的资料,也给更多比我还有经验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大家共同使外语无论是“教”还是“学”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果。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更准确地说,是以声音为主的思维,所以语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这种语言的声音交流的能力;一般其他语言里文字的掌握,是通过学习“字母如何代表声音”来实现的对文字的掌握,除了中文以外,都是声音的符号,本质上是不学习“认字”的;惟独中文是特例,几乎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跟声音没有太多关系;而中文的识别,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会的。非常不同于识别其他文字的原理,甚至使用了大脑不同的部位。…… 中文的语言区更接近于大脑运动功能区。由于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要想学好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因为英文的那一个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现在很多人学了多年英文却是“哑巴英语”,因为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文是行不通的。该研究成果已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公布。
    汉语的本质也是语音交流,只是到了文字的部分,中国人才使用了特殊的大脑部位来记忆。学中文“字”,需要多看,多写,靠“运动”来记忆。而英文的“文字”部分,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威尔尼克语言区更靠近听力区。所以英文无论语音和文字,并不是靠多看,多写和记忆。所以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文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开始天天泡小孩子了,观察和分析他们掌握语言的奇特本领。倔强有时是有回报的,弗朗索瓦提出了续列法 serial Method,一个直接从听力对话入手,不学语法知识,不背单词,不要翻译的方法。但倔强有时又限制人的发展。老弗不擅长推销自己,1900年的人们并不了解和广泛使用他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这位倔强的拉丁语老师的痛苦没有白费,一个比较合理的语言教学方法诞生了,弗朗索瓦向传统的语法 - 翻译法进行了一个人的战争。今天这场战争在全世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阴魂不散。只要语法 - 翻译法还存在一天,弗朗索瓦那孤独的火炬将永不熄灭!
    第二层 2000 个单词,应该是高中英语范围内的。如果能流利使用,已经可以听懂简单生活对话了。第三层的 5000 单词(包括那 2000 ),是无论对话和书面,使用最频繁的单词,达 97% 了。所以这 5000 单词,一定要建立“声音的思维”,否则交流困难。大家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已经掌握这 5000 单词的知识而没有建立“声音的思维”。
    * k+ V7 }# m( z) j7 _5 y- i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12-27 22:43
  • 签到天数: 50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12-27 1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理论,那就先练好阅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52
  • 签到天数: 699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12-28 0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漏屋写的几本英语方法书值得一看,因为有很多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的介绍,结合英语学习方法相参照,更好理解。而心理学如今在美国大学是最受欢迎的通识课,超过了经济学。3 X. D8 Q' }: T2 e
    但此位仁兄拟的章节标题实在是让人不知所云,可惜了内容。
      Q7 C5 N1 Z9 L& C% k1 ]5 F% g, T; }$ H2 R1 p0 T! b" |
    【kindle】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90%的中国人英语学...
    3 U( f8 s# P+ P4 w. J3 d: ihttps://www.pdawiki.com/forum/thread-30749-1-1.html?x=1805072 n: u3 D2 ^& G. W' t0 F
    这个应该是网文汇总,不是全本,正式出版的书更全面一些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02: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19-12-29 05:25 编辑 * n3 S0 d! j2 W- T& B# V
    cocowind 发表于 2019-12-28 09:21) z2 Z9 j4 }1 M/ m3 {- V/ ]
    漏屋写的几本英语方法书值得一看,因为有很多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的介绍,结合英语学习方法相参照,更好理解。 ...

    ; p2 N" w- Z2 M& e  B; m" u我第一次看他的书,发现“言之有物、开卷有益”,这个版本是经后期编辑的书,不是网文汇总。我也摘抄一些精彩段落给大家看看。PS:如果您觉得漏屋著的别的书也很值得一看的话,欢迎在此推荐一下,谢谢。

    点评

    强烈期待!  发表于 2019-12-30 08:50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0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19-12-29 03:15 编辑
    # w7 Q5 b$ U& A4 w- e, Y+ r- u! j3 O3 [  J. W
    补充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精彩摘要:第2阶段与第3阶段之间的过渡:“英语单词”$ O1 J; }( G9 s8 I
    但无论如何,单词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单词有正确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掌握。…… 另外我们看中文小说,很少有不认识的字或词,但 Native Speaker看英文小说,碰到不懂的词是常事。我们一般能有15000以上的单词量,应该算可以了。当然NativeSpeaker除单词外还掌握了大量的短语,这一点我们先不讨论。这15000左右的单词,出现频率和非常不同。…… 经常有同学说:“一般英语交流就使用 5000 个单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使用中 97% 的单词就是这 5000 个,另一面是假如你就流利使用就这 5000 个单词组合的句子,完成复杂交流也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阅读还有困难。
    从 5000 到 15000 这 10000 个单词,数量巨大,但使用频率低。要依在下的意见,您愿意背就背吧,不用管什么“英文思维”了。…… 设想听到的大段英语中,每 100 个词才出现三个是靠中文翻译“背”下来的词,就算先从记忆中提取,在脑子里再翻译一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实在是太小了。甚至即使没想起来意思,也基本上不影响整体理解。……好消息是,这 10000 个词汇,实在太好背了,最多三个月就好了。“背单词”尽管不能解决交流,但“背单词”本身实在是件容易事,怎么老有人喊难呢?俞老师的方法大部分同学知道,而且很多人手里有老俞的“红宝书”。在下只是为重申“认为背英文单词难的观点是个误区”。
    诺曼底侵略者虽然数目较小,但他们的征服,不仅为威廉及其继承人摘下了英国王冠,也深刻地影响了随后整个英国的历史。诺曼底征服以前的五、六个世纪中,英国文化基本上是条顿族文化。诺曼底族本身就是北欧海盗的后裔,其语言和文化属于法国。因此诺曼底的征服起到了使法国文化和英国文化密切交往,结果在英国产生了一种法国与盎格鲁撒克逊相溶的混合文化。而这一混合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发展了一种新的英国语言。大量的新词进入了英语之中,其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在现代英语词典中源自法语或拉丁语的词比从原来盎格鲁撒克逊语派生出来的词要多。而且在诺底征服以后的三四个世纪里,英语的语法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大体上是朝着更简单的方向变化。要不是威廉大帝,今日英语可能同低地德语以及荷兰语只有细微的差别。威廉的一个人的行为,致使一种主要的语言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存在。有趣的是,威廉自己只会讲法语,而且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当然他的法语交流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们已经知道不会阅读并不影响语言能力)。 这一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在于,大量的英语单词变得十分好背,因为大多是由法语,拉丁语的词根构成的。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根,可以成倍加快背单词的速度。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个单词应该在100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60小时。”我们大多数考过GRE的同学都作到了,他们是在大约200小时的时间里背下了20000个新单词。不考G的同学根本用不着这么多,再有10000个单词就是高手了。
    举一组词根大家玩一下吧: pel推, tract拉.pro向前或向上, er/or人或机器,re再次或往回, dis离开, com/con一起, ex出,at去。Propel, propeller, repel, dispel, compel, expel. Protract, tractor, retract, distract, contract, extract, attract.十几个即使都是生词,三分钟足够了。
    关于“背单词”就先谈这些。大家千万别激动,还要要嘱咐大家的是:“背单词”并不提高您的交流水平,所以单词不应该这样背。但因为“背单词”本身很容易,尤其是几千基础单词以上的单词,愿意背就背吧。而且这些频率低词,即使是用中文记忆的,也不太影响大家的听力和交流。比如就说 centipede 一词。本人在国外居住,工作和读书许多年,从未在任何场合听到过这个词。出现几率太小了, centipede 这一词估计也没有能够建立英文思维。但就算偶然听到,因为知道它的读音,应该不会听不懂,在脑子里翻译一下也无所谓。但如果因为出现几率小而放弃认识这个词,还是不应该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蒋争老师那本 258 个词根 9000 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 )
    美国文盲4000万!  这是一个超级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超级昂贵的问题。美国每年就花费150亿美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他们至今万万没有想到的问题是,这对中国人来说这一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之后中国同学该对自己的大脑感到自豪了。…… Adult LiteracySurvey)简称NASL的结论是:21%-23%的美国成年人有严重诵读困难,只达到甚至低于Level1程度。(Level1的标准是指会写自己的名字,从一段文章中可以找出一个国家的名字,在驾照上可以找到有效期,在银行存钱时可以看懂存款总数。)
    我们有位中国人李博士,就曾经在美国推行过中国式的 Phonics ,效果非常好,两星期就治好了很多失读症,很多学生家长感激涕泠。但这触及了美国关于这一问题的zhengzhi敏感。
    结论:背英文单词本身并不难。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大部分英文单词很快可记下来。

    # o* E+ @% n4 H8 A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0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19-12-29 13:34 编辑 * Z: [: G% H/ V' l  z& p0 {) s* s
    3 m' F# e0 x7 `& G" _! x5 ]. e9 }7 Q
    补充书摘:(重点介绍)第3阶段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增长。重点还是听力,但可以开始有针对性地说英文,同时需要进行阅读(但主要并不是为了学习如何阅读)。这一阶段结束时,可以说已经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和阅读了。(外企一般职位面试,出国求学,国外生活和从事一般技术型工作等可以应付。一般听英语新闻困难不大,看原版电影可听个大概)。
    这一阶段的突破难度大,不得要领有可能一直无法突破或拖很长时间。在此一阶段,每个人的学习特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环境和条件不同,选择的掌握外语的具体手段和实现的路线都会不一样。所以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统一技术方案让大家可以执行,而且同一个技术手段,每个人理解也不同,使用时的具体情况当然更不同。按照语言悉得的原理,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学习策略就成了关键。跟大家分享了这一阶段的语言悉得原理和一些成功案例,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情况成功地制定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
    对学习类型有各种分类法,但简单来讲是这三大类型:“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Style,70%的人属于这种类型),“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Style,20%)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Style,10%)。关于上述比例是否在总人口中是否如此存在一些争议,而且学习类型本无优劣之分,但是我们的学校教学系统和考试方式很容易把运动型学生最先淘汰掉,纯听觉类型者也有一些困难,所以视觉类型的学生数量较多。当然,很多人并不是绝对只有某一学习类型,或者是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有时也采用其他学习形式,但运用各形式的自如度明显有区别。
    句子长了,速度快了,内容多了,听力难度明显增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抽象词汇,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听力的问题必然要靠多种策略。……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原则上听不懂的东西应该是“无效输入”,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则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不可理解的无效成分太多,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1)多找动作多于说话的影片;2)看电影前,先提前读英文剧本;3)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熟到可以跟着念。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度过,非常浪费。
    使用语言的声音思维(Think out loud),不但被大家明确意识得到,同时可以在语言交流的现象中观察到。对于“流利使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使用该语言进行思维”,无论是脑神经学的发展还是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证实,语言学界已经不存在太多的争议了。
    当然各种研究结果已经清楚显示,即使因为时间允许,在外语阅读中可以使用母语思维,阅读的速度也会因此而放慢,同时对外语的掌握是不利的。许多人在用外语写作时,先用母语构思,然后翻译成外语。这一过程被成为“心译”(mental translation)的过程。这一点与有的老师同学举的例子相符合,但听说的过程中是不可以的。
    在这一阶段,在掌握外语过程中可以主动使用母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使接触到的外语变得“可理解”。主要是使用母语介绍和了解即将听到的外语的题目和主要内容 (top-down processing)。简单说就是母语翻译和分析帮助理解。但应该十分清楚的是,一定不要将这一翻译过程当作学习或教学过程,它的作用是帮助理解,是使输入变成“可理解性”的然后再用外语进行输入和掌握。现在有的研究和实验认为,语法知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外语学习中,还是有些正面作用的:语法是通过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下意识地掌握的潜规律而非主动有意识学习的知识;在外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后,语法可以填补一些由以前的输入可能会遗漏的“空隙”(to fill gaps left by incomplete acquisition)。
    Narrow input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这一阶段学习内容现在增加了一些难度,并从多个人描述的语言转为多对话的语言。故事还是要有连续性,图像辅助也还是必要,但语言的内容应该是不仅能靠图像才能明了,而是根据故事的发展,上下文的联系,前后逻辑关系和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实现能够“预测”含义,并且能经常在后面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一阶段与前阶段最大的区别是表现在学习形式上,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听说读的循环配合。
    第三阶段完成就可以达到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开始在英文环境工作和学习没有太大困难,看英文电影能理解大部分。尽管对复杂的英文理解有困难或还有些听不懂的部分,说的英文大多是大白话,但如果听说的反应迅速,已经可以定义为流利的英文了。第三阶段的跨越是最具挑战的,情况很复杂(第四阶段反而简单)而且每个人成功跨越该阶段的具体实现手段都不同,不能要求大家都用同一具体方法。
    9 a3 X; A' K# K7 ^2 l" }
    实用技术来了: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关键技巧是“猜测”。
    3,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这是一个“悉得”循环的大致样子,该循环可以每段新内容一直参照使用。每步有各自的目的和用途。但主要途径是听和模仿。其实仔细看每一句从听一遍到最后试着说,中间经过几次不同方式的同内容对比和模仿过程。这一模仿过程在纯听广播,新闻或看影片时往往难以实现。
    有人达到听新闻几乎滴水不漏的程度,说的话与听力差距比较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这一模仿和重复对比过程,另外的原因是要到第四阶段才可以解决的。大家如果纯靠听,需要同一材料听几遍,利用再听的机会进行模仿和同声重复,采用的技巧叫做 Simultaneous Repetition.
    交流中主要的提高来自别人跟你说的内容,而非你跟别人说的内容。自己说的话纯粹是输出而没有增加新内容。( The contribution of conversation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what the other person says to you, not what you say tothem.)但别人跟你说的话如果不是控制在“可理解输入i+1”的程度,不是在 NarrowInput的范围,那无效成分会太多,还不如用非真人的系统性的语言资料效率高。
    无论语言教学是否可以对语言悉得有作用,它明显已经是从属地位,不但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悉得和应用语言,现在发现即使是应试,也是真实能力高才能考得好。语言脑神经学,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产品之间都有很大断层,而对教师和学习者最实用的角度而言,最大的断层出现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产品之间,这也正是我们语言教学工作者最着急的地方。我们在本书中分析了正确的语言悉得策略,理想的系统和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语言学习三个阶段加起来大约2年的时间,需要提供大量的语言资料……
    儿童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知识和经验都不如成年人。本来是在最适合掌握外语的“关键期”,但却被放在最不适合的记忆式课堂教学中,如果再教他们语法知识的话,那一定会让他们更加糊涂。但如果能提供母语式二语悉得方式,儿童学外语当然最理想的了。所以儿童掌握语言,更应该采用自然的方式。难点同样是在学习产品上。
    语言的掌握从原理上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大脑中也不是“储存”于记忆中,应该是在语言区中建立语言区块。简单的语言要素是条件反射的建立方式,复杂和抽象的语言部分不能完全认为是条件反射,而是各种具体概念的抽象,概括和联系,但都不是简单的记忆。
    背诵在很多领域的学习中,早已经被证明是个效率很低的办法,在语言的掌握中更是如此。中国同学对“背诵”的热衷和认可,是受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强烈影响的结果。中国同学普遍认可的记忆和重复的学习方式被称为RoteLearning,简称RL。现代语言教学的实践分析是:缺乏理解的 RL 背诵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即使有少数人通过背诵取得了进步,也决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这些人在背诵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应用了其他手段,甚至记忆本身也存在多种形式和实现方式。如果不加以分析而简单地让大家都“背诵”,必然只有少数人才成功。
    大量研究表明,任务型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佳途径之一。所谓“任务”,是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项简单工作,如粉刷房屋、填表、借书、问路、预定机票等( Long,1985);“任务”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让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在第三阶段可以大力推广。我国的“任务型”教学刚起步,这也是二语悉得科学体系“西风渐进”的直接成果。……比如表演课文内容,演完一场还可以换一批演员再来一遍,尽量发挥同学的积极性。老师协调和辅助全过程,对学生语言的应用进行点评和鼓励。可以保证这样的课堂一定比枯燥的讲解让学员印象深刻同时有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 Sheraton,又跑到王府井外文书店二楼“内部书店”去买影印的原著,所以阅读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但就是单词量不高,有太多不认识的单词,虽然不太影响大致理解,但离不开字典。可是发现就算查过了,也背不下来,下次看到觉得眼熟但就想不起。这样混了几年没长进,很是懊恼。直到大学毕业想出国了,有一天听了俞敏洪老师的单词课才恍然大悟,原来背单词很容易,所以几个月的时间,单词就突破15000了,再看书就容易多了。…… 我终于体会到了只有自己水平高时,在国外才能提高更快,周围中国同事几年过去结果英文还那样,工作能应付,但提高很慢。…总结:自己顺利过了第三阶段,到此时还没有过英文交流的练习和说英文的机会。到国外自然能交流,半年左右基本完成第四阶段,并靠上学完成最后的阅读和写作的提高。
    案例分析续:问Z现在英语还有什么问题时,他这样说:听和读没问题了,说的时候一些错误总难免。但有时状态好时几乎没错误,有时疲倦时错误常出。这一点十分正常,与语言学家的调查和实验结果相符。-Z发现在和不同人交流时,自己说英语的水平居然会不同。有时跟英文水平高的人一起交流时自己发挥超常,有时却是相反,但一般规律是和英国人交流时发挥比较差,和比较咄咄逼人的人交流也会比较差。这一体会在高手中很普遍。另外写作时第一遍写完有不少语法错误,要再看一遍改过,这也很符合克拉申的监察原理。在与很多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同学交流后发现,大家有个共同的感觉,即基本的英语交流应该自己先解决,而在国外解决的主要是和国外生活工作紧密结合的一些语言内容以及当地人的一些特殊语言习惯和用法。
    4 t& v$ N9 x! q, ^5 r8 T, E- R
    实用技术进阶:
    阅读的增加  在基本听力突破后,对英文声音的反应已经比较快了,但深度和广度不够。听不懂的成分,无论是句子还是单词,出现几率越来越少,但在实际数量上却很大,所以这时候需要一定量的突破。阅读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所以阅读重点应该放这里,题材也可以扩大,但不要开始就去读西方文化内涵过高的读物,否则难度太高。战争和爱情小说可能比较适合。比较好的阅读方式是出声阅读,主要是为了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听到英语的声音,同时尽量将自己融入阅读的故事情节中。到了英文高水平后,就不用出声阅读了,因为这样阅读速度慢。我们在这里建议出声是为了练习。看电影当然还是好途径,但与阅读相同,需要看好理解的题材,Chickflick最理想,比如Titanic, PearlHarbor。能同时读剧本当然更好。  在此时期可以主动去听各种口音的英语,还可以去模仿和与标准发音对比,目的是提高听音的敏感并纠正自己的发音。前面讨论过原理,不再重复。
    Jonathan 现象,再一次证明了语言输出的能力不依赖输出的练习。“说”的能力是并不需要大量“说”的练习的,所以不要再误认为学外语必须要“多说”,关键是先要会听和会思考。如果有说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说什么内容和怎么说。毕竟“说”主要是在输出,没有输入那里来的输出?有机会模仿原文还是最好的“说”的练习,比如看电影听时到一句台词觉得不错,模仿一下,念叨几遍,设想一下实际情景出现时自己应该这样说就好了。另外写作是输出的有效手段,原理上跟“说”相似,都是编码的过程(听和读是解码过程),但写作可以放慢速度进行构思,并有记录可以看清到底写了什么以方便检查和分析,所以写英文是很好的输出练习。而对写作中的错误的纠正,是所有纠正工作中最有效果的,但作用仍然不是非常大,关键还是靠输入和模仿来进步。
    总结:
    有很多同学过了第三阶段就停止了,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迫切的需求了,因为此时能够实现流利交流了,书和文章也基本看懂了,生活和学习甚至一定的工作都可以应付而没有太大压力了。另一方面是也不知该如何做了。一些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同学,很多都是在国外多年生活后终于到了这一阶段,也就不再向前了。但如果要真正深入进入西方社会,或从事对语言要求较高的商业谈判,金融,法律,媒体等工作,对语言的近一步提高还是十分的有必要。我们就先一起进入第四阶段吧。

    5 G( c- Y7 C6 M: G
    ) r5 R+ I) w$ ^& l2 I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06: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nihaocool1980 发表于 2019-12-27 12:263 Y& ?) _2 ^: E9 `) X  X$ i% o
    很不错的理论,那就先练好阅读……

    ; P" B/ n' T1 u  B书摘如下,供参考,理论指导实践:
    二语悉得在国外成型已久,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我们仅仅介绍了一些最简单和基本的原理,而且都是已经证实了的和没有太多争议的结论。比如:
    1,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 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 Comprehensive input i+1    
    看到有些同学对这些基本结论还在质疑,尽管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有些不必要。语言教学争论的焦点已不在这里了。    
    近几年语言教学的研究焦点是:知道了以上的结论,那在每个阶段应采用什么手段实现?如何针对每个人不同特点定学习策略?这个课题是很难的,也是还存在讨论和争论的。(极端的例子是大家听阿拉伯语广播,如果光刻苦听,一辈子也不可能听懂一个字。)那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懂的?专业的说法是如何成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这一问题并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没意识到是如何做到的。把握好这些关键才会提高有效性。所以建议有深入观察的同学能具体结合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分析出在用某一个方式实现过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耽误时间了还可以改进?最后再结合个人的特点,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线和方式就好了。
    " ^2 L9 B; i5 U, Q& X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19-12-29 14:16 编辑
    2 L$ g5 u8 t$ v& X( j* D
    2 Z: \, x) I' A- \; H5 Z补充书摘:第4阶段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Note:作者所描述的这一阶段已经超过我的水平,且原书中文叙述表达炉火纯青,只好大段原样摘录,少有节录。
    7 ~- O. q2 Y# ^; k% s, B  W
    一般在(前面的)第三阶段花了多少时间,自己都说不清楚了,效率再高至少也得有一年多吧,好在并不是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平均每天一小时就好了。终于到了该向珠峰Mount Everest顶冲击了。
    先把一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大家:我们的外语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母语的水平(除非12岁以下就能实现流利交流,那本身形成的就是母语,不算外语)。我们可以将听,读达到近乎完美,写作也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虽然不大可能写诗歌或小说。但说外语的水平还是会跟母语有些差距。可以达到非常流利的程度,但在真实场景的时间压力和精神压力下,出现错误再所难免。而为了保证表达的速度和含义的准确,我们对所说语言的深度、幽默性,技巧性和艺术性都是不可能象母语那样运用自如的。但我们不必太苛求了,毕竟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交流,深度交流达到了,目标就实现了,说的时候有少量错误不必太介意。
    这一阶段学习有一些难处,首先是心理上的障碍。在这一阶段的同学,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用外语交流,一般阅读也困难不大。即使遇到不懂的外语,也不会紧张。在不懂的东西没有影响大意理解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其实还有不少听不懂和看不懂的英文,写作和说的水平还待提高。有的同学甚至会认为自己水平很高了,毕竟进行一般的口头和文字翻译工作也没有觉得做不了。看到和听到难度太高的材料时,态度往往是拒绝接受,而不是注意自己为什么还有不懂的;其次是数量上的障碍。我们曾经提到过,一方面,越往高处不懂的东西出现的几率越小,所以自然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变小,但另一方面,需要学新东西总量确非常大。因为这个原因,再提高有一定困难,很多人也因此懒得再往深处学了。所以无论国内外,停留在此水平的同学非常多。但如果不继续提高,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自由的彼岸”,所以同志还是仍需努力呀。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不再是积极的“外语学习者”了,外语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时外语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控制,作到深入接触这一阶段适合的输入材料。
    这一阶段的语言特点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有时要超过基本语言本身的结构和流利性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因素的相关性,涉及包括科技,宗教,社交,音乐,体育,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和思维习惯等等方面。提高的手段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这时背诵的目的也不是掌握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和语言有关的知识量,提高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就象我们的小学生背诵文章不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是提高语文能力相类似。
    分项:听说
    & a& I0 s4 r: s  d9 u6 _
    这时一般的交流已经提高不大了,甚至在国外的一般工作交流,普遍语言难度都比较简单。开会和谈判的语言会比较复杂,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在谈判内容上,所以会忽略语言的要素。提高的手段可以是在谈判前对谈判中常使用的语言进行了解,再到谈判中实际应用提高。在与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时,需要选择对象,不是和谁交流都一样了,有的人语言习惯和深度比较适合,有的则没太多帮助。有人说话喜欢平铺直叙,有人说话喜欢“拽”,应用大量类比和暗喻,后者可能帮助比较大。大家可以找“Frasier”来看(中文叫欢乐一家亲)。其实该片的听力难度主要不是对英语反应慢,而是文化,社会和知识性成分太高,两男主角的讲话方式故意附庸风雅,所以难度颇高,没英文字幕不行。每句话在看到文字后还要琢磨半天。克林顿的演讲应该是非常好的听力素材。(不建议找以前名人的演讲,不是语言过时,而是文字太古板了。)
    分项:写作8 Q1 J' n' H5 {2 H! [! q
    写作是此时输出的最好手段,因为一般的流利地说已经实现了,再说也是它了,听者也不会因为讲话深度低而有任何意见。而时间的紧迫也不容我们多思考去讲复杂的外语。所以在写作时可以放慢速度仔细斟酌语句。对写作水平本身的训练此时是非常起作用的。同样,对某些优秀文章和演讲的背诵也是提高写作的好办法。
    分项:阅读
    # u* \3 M# e" y  q6 C# Y/ ^
    深度阅读应该是此阶段最有效的提高手段。在这一阶段的应该加强与文化相关的阅读内容。比如DanBrown的小说,较深地涉及到西方文化和宗教内容,语言流畅而不难懂,是比较合适的读物。如果对其小说和此宗教话题感兴趣,还可以关注作者的网站并跟踪此话题讨论组。
    分项:教材  z* F: U8 D, _
    此阶段用外语进行某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提高语言水平效果明显。比如金融,经济,计算机等等。国外各学科学习的书,从内容上讲,阅读难度并不大,不象中国的教科书。当年学习计算机硬件基础,看了清华大学潭浩强的书,才看两页就要跳楼,天书啊!后来找了本英文的教材,小人书啊!各种故事,各种比喻(这象抽屉那象桌面的,排队先进屋的后出来等等),各种图画解释,玩儿似的就看完了,结果比其他同学理解还深刻。对此无话可说了。后来还看了些英文的风水书,也居然比中文的还好看。大家无论对任何科目有兴趣,不妨去找英文的教材来看。
    总结:/ @5 V3 h  a( z0 P, @
    如果说第三阶段已经没有固定的方法的话,第四阶段可以说都看不到方法了,已经是LifeStyle了。大家继续提高,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报,因为高的语言水平下才能够更自由地应用和操作高难度的英语任务,而这种水平的人并不多,竞争反而小。想二十年多前刚改革开放,小学英语老师可以成为外企的首代,现在一般交流能力已经比较常见,但高水平才是少数的。希望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差不多就到这里吧

    ) V3 M2 l+ r$ N* l: ?7 x: i7 P+ x5 ]2 [% V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0-31 20:57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4: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19-12-29 14:47 编辑 0 X$ d, w; g  P1 {
    5 n2 z3 X* O! P
    关于《千万别学英语》的书评:
    郑博士提的建议路线跟我们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我们多强调了图象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因为通过形象帮助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建立语言思维。同是正确理念,但如何寻找适当的学习材料?这一点大家都是一个最难的关键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探讨了半天,最后还是要面临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谈到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材料设计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也谈到了个体差异造成无法提供一套统一的学习系统。之所以我们会搬初一些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主要是想让大家能建立对外语学习的理念并且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和学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千万别学英语的提法,在中国是非常及时的,当然也是会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另一些人的攻击的。道理如何,大家用慧眼去解读吧。
    后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鼓励。本人是从此贴第一天起才开始写第一个字,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月的时间竞篡出了十多万字。本来只是些近年的学习和工作的心得,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平时以学术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谈一些部分,一直无法归纳和写作出来。要不是大家的督促和支持,至今还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段。现在居然能比较系统地放到了一起,尽管非常粗糙甚至虎头蛇尾,但算是对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吧。……如果有同学能从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学习外语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那本人就更感到欣慰了。这应该就是本文的目的吧。本人已决定后年退休,退休之后潜心读书……
    两天日夜兼程读完了,留了一堆书摘。
    # H: X5 L! E  j* L% }1 c;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4 12:46 , Processed in 0.0593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