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 23: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胡老师”这种学习法本人不敢苟同,太“笨”了,太苦了,太费时间了
6 y8 a% t7 c% E0 D* \4 ^不过要成为大师,恐怕还真得照这样,下一番钻研的苦工夫才行+ [( F% g$ t9 R- g6 O& q- t8 \
但是对99.99999...%的人来说,语言不过是个工具而已,学外语向来是讲究“功利”的,要算投入产出比,最好能速成;
4 L8 ]. T' \" f# X* f9 \/ ?试问:
: ^/ F. e6 V: u6 |: B1 J学习一门外语,你是打算想用一两年的时间达到听说读写基本无障碍,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生活场景呢?
* E& t- T# [' K5 k* w# Y还是花十数年时间钻透每个细节,达到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写出老辣文字的级别呢?) y' ]; q" Q1 ?0 \: Y, [
相信几乎没有人会选择后者,life is so short,用一生的1/n (n<10) 来学一门外语,这个代价有些过于昂贵,除非打算以此为职业,或为业余爱好! u9 Q) P% a: r" Q' e0 a3 A
1 p0 B4 Z4 d& d4 U) w, P要达到一两年之内“打通”一门外语这么个目的,我还是相信韩国人写的《千万别学英语》8 F& _3 E3 O0 H" ]
时间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最容易保持水平$ f( y8 l: w! R2 }: p
成本包括购买书籍资料的成本和时间成本,前者略去不谈,不管怎样,省不了多少钱也费不了多少钱
. B' G6 l/ E- y: n- k单说后者,韩国人的方法最大的长处,并非所谓“英语思维”,而是可以有效利用各种零散“垃圾”时间:
! c; Z6 @* k* T. r9 [ G等车、挤公交、上厕所...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练听力、读小文章、培养语感! ?. ?: ~& i( x/ @6 c
“胡老师”的学习法就不行,要分析拆解句式、钻进学问里去,那非得有整块的时间,沐浴熏香、静下心来不可;
/ } H; n" t+ w1 y. W/ F7 V ^! W/ |/ `时间这个东西,并不是可以简单互换的;看电视1小时并不能简单省下来,转换为读书一小时,还有个心情和效率的问题
/ `/ I9 r% x* @" A7 j' y$ C这话不是我说的,是Aaron Swartz说的(原文见:http://www.biaodianfu.com/how-to-be-more-productive.html,这篇文章的观点我100%认同)& P O/ M5 w8 ]5 X& s5 E5 m
在节奏如此快的今天,用整块优质的时间来学外语,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都是一种奢侈
% {% H& C9 m6 w% X8 `: L不是给老板加班,就是学习比外语更关乎“钱”途的技能,或者处理家庭事务8 r5 ^/ D" c$ a, x6 S( r0 m
- [5 a* s0 t0 \- j1 f9 D0 U! y- H
当然韩国人的方法也不是没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精细
8 I7 B7 S4 s2 n% Y6 H1 \' h6 s& P以本人为例,本人学日语是完全用该法,虽然一年达到一级水平,听说读写基本无障碍/ V! P2 q9 w0 O b, B7 ?$ }
但是问题也突出:基本功不扎实,文法抠得不够细,写不出非常有文采的文章,看不懂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 ]* L, G8 y l" t! e4 l
不过这又何妨,以我目前的水平足以应付各种日语水平考试、阅读各种主流报刊
! q* t0 u4 X }1 ]7 A看日剧、综艺可以不看字幕,且知道其包袱、笑点在何处;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外语学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 y2 o/ J6 r, A. u
外语不过是个工具,用来打开一扇窗,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8 l. H: n) I$ h如果真要往细节抠,那日语学起来真是没完没了,单是“もの”和“こと”两个小词的辨析,就够研究一辈子,写本砖头书的/ y9 I" o) z: b& T/ [6 B4 ?+ t
更别提敬语这种极细微的玩意0 t1 g, N2 _/ ~' y( q2 ~6 a
1 u3 Q) `+ t1 [0 Z$ Z& R说到小词,这方面我对“胡老师”的观点非常赞同,差不多所有的语言,, W" M0 x( ?3 i9 l) a0 ]
看似最简单,实际上最难、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小词* Q( [- N! x! H5 N. P2 Y6 ?% A
' Y5 B( r9 I2 F% a j/ O比如汉语:“啊”、“吗”、“么”、“吧”、“打”等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最不值得提的字,对老外来说是最难把握的,经常用错' A- G8 D" |; \3 L+ x. E
反而大词比较不容易错8 |/ g: j* u: I$ v1 m0 _+ s D& `3 [
# y7 u5 C5 ^9 p5 c日语也是:上面的“もの”和“こと”即是一例,还有一堆拟声词“ぼよぼよ”、“ふよふよ”什么的,想想就头大
9 v- }. P M/ z! e但是大词就比较好把握,尤其是中国人在这方面大占便宜,因为日语里的大词基本上都是汉字写的9 e5 D; _* m* p( q9 J u& g' S
虽然日本人号称脱亚入欧,欧美外来语泛滥到几乎占日语词汇的一多半- S& ^% M8 Q( I& K9 B5 Q
但是正统还是汉字,越是正规的文书,越是大词,汉字越多,那些片假名外来语是不入流的
6 B; g ^: D$ A5 T# `0 o日本人评判某个人有没有文化,主要看他掌握汉字的多寡,从来不看他会多少外来语
: @/ l9 F. z3 I( \8 [$ m( _: U2 h$ l经常有人说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原因就是上面说的这些
% x% N3 O2 D# u7 I
* q6 d5 n7 }, e. x9 Y i英语同样:“胡老师”说从“as”词条的长度可以看出一本词典的好坏,真是精辟!; s: {7 m. T# L% ^( ~2 M/ b
英语有两难关,一个是词汇量,一个是小词惯用法
0 x3 b K0 Z: P5 z( s- g$ m词汇量不够,表达内容就没法丰富起来+ ~6 _8 M. m0 J+ I J0 `: X/ V
小词抠得不细,表达就不够地道
! u$ ?# {& v4 w, f; k+ z& y要往细节抠,还真得下不少工夫。
% n3 t; [' [# O* U! r. j: l不过,就像我上面说的,对绝大多数不以英语为职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抠那么细吗?
. p- n" t/ h z# j R: g4 t5 J3 l/ ^7 X想想为什么像葛练川、陈用仪、钱歌川这些英语大师的学究书不再风靡,甚至要绝版,相信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 }6 A2 i9 n# i2 B* S
6 A! O: n# y V6 S ], y*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