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2-3-11 12:31 |
---|
签到天数: 55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本帖最后由 tkuguy 于 2017-10-30 13:54 编辑 - {3 Y$ Y* B3 y" V9 S" G: o! x7 {! |
3 K7 P0 l% a6 ]3 j" ?5 q1 d8 h韦氏词典的三次词典大战 【10/12更新】 & I0 u$ L4 q I
" ~, F0 k) b8 n" d" S, P$ |
前言:小弟参考了网路一些资料和在图书馆翻了几本书,把美国的英英词典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同好之士能更加了解你手边的英英詞典的历史和由来。
7 H7 N7 q$ T5 A* Z- j2 _人类历史上目前有二次世界大战,而在词典出版社上,也曾经有发生世界大战,怎么一回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 F) l+ {7 k) f- @1 E. v
! B7 G/ R* L* f❶韦氏的第一次词典大战
3 s- O4 J1 _0 Y( F5 T美国第一本比较完善的词典一般公认是Noah Webster在1828年出版的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美国英語词典),收词量达7万,这本词典对「美式**」立了下基础,Webster写这词典的目的是让美国人有一本属于美国人自己的词典,毕竟英式英語和美语还是多少有不同。韦氏主张美式英語应该把一些多余的字母删减,所以他把centre改拼成center、把cheque拼成check、把colour改成color,正由于Noah Webster的简化单词的坚持,自此以后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拼字就有所不同,一直到如此都是如此。
; b, h" E! \- c# E# ]5 E Y n% ^! d F U
当然,Noah Webster在此之前也有写过一些其它的书,但都不如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本来得影响深远。他在1783年就有写A Grammatical Institut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又在1788年写了The American Spelling Book,后来改名为Elementary Spelling Book。据说,Elementary Spelling Book再版300多次…,销量估为6千万到1亿本左右,可惜没有人能给一个肯定的数字。Noah Webster甚至还有编辑一本「干净版」圣经,把一些他觉得不雅的用字都加以改写,当然,这本任意改写的圣经不为一般清教徒认可。9 `9 I# c2 o& A! X0 a% V
6 m) l; p' h. F4 A0 E2 Y4 ?7 m) |插个题外话,第一本**词典到底是谁写的?据说,第一本词典是在1604年出版,是考德里编着的Cawdrey’s Table Alphabeticall,只是要称作词典可能也有点浮夸,毕竟考德里的单词表也只收录了3000单词,页数不到100页,因此与其说是词典不如称作『单词表』来得适当。因此也有人认为约翰生在1755年6月出版的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才是第一本英語词典,这本词典大概收录了11万4千单词,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佳作。 - i! ^- T8 C* Q) F

5 }7 `5 J; E% J9 y! r6 I回到主题来,Noah Webster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本词典的,他有助手,其中一人叫作Joseph Worcester,此人深藏不露,为韦氏工作编词典,后来羽翼渐丰,就在1830年自己出版了一本A Comprehensive Pronouncing and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本和韦氏比起来,是比较倾向英式**,它的发音标记和引用的例句都是英式**和作品来的。Noah Webster万万没有想到他养虎为患,出了一个叛徒,因此双方撕破脸,从此开始双方开始为发行词典而开始搞了一个词典大战起来。
- U5 ]) n0 Z1 D2 R j s# J5 j$ x3 D4 ?9 D8 B
受了Joseph的刺激,韦氏在1841年出了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修订2版。而Joseph Worcester也不甘示弱,出了一个收词量更多的A Univers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双方战火一发不可收拾!美国耶鲁大学支持Noah Webster而哈佛大学则支持Joseph Worcester。后来Joseph Worcester更在1860年发行了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据说厚达近2000页,并且首创在词典大量加入了精美插图、更增添了同义词辨析比较。这部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果然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在销售量一举打败了Noah Webster的词典!% P# p7 u- Q5 \4 Y3 ~: I8 T" i0 N
, z5 K Y% W9 U+ N
后来Noah Webster去世,但他的后继传人Goodrich (好有钱)有帮韦氏继续完成他的词典编辑再版工作。Goodrich是韦氏的son in law。Goodrich虽然不是英語语言学的天才,但他是一个懂管理的人,他先找了一个德国语言学大师把韦氏词典的词源做了大翻修,再找耶鲁大学的校长把韦氏词典做全面修订,在1864年出版了这本新的韦氏大词典,从此,韦氏大词典有unabridged (足本)之美称,这一本词典一出来,终于来了个甜蜜的复仇,打败了Joseph Worcester的词典,后来Joseph Worcester编的词典就被遗忘在历史的残迹里面了。能让韦氏词典在今日持续发扬光大,这位Goodrich功不可殁,因为他虽然自己不是编写词典的专家,但他懂得搞一流的专家来帮他写。这就是他胜出的关键。一流的管理者往往不需自己动手,他负责的是策略,而找人帮他执行战术。汉高祖**邦也许在个人才能和武功上远远不如西楚霸壬项羽,但劉邦懂得用人来替他成就霸业,找张良、韩信帮他一起打天下。Goodrich可说是和汉高祖劉邦一样,懂得怎么人尽其才来为他卖命。/ x9 _/ v* ^9 B3 K+ e5 s( q
) K. C- {& i3 m0 `( D- B★Noah Webster的词典已有人做成mdx,见:- }, `0 R0 A+ O9 k0 f( [
https://www.pdawiki.com/forum/thread-14866-1-1.html: Q0 l1 R- P& l' c
' X# r9 t% a% S$ K; Y, F' b
❷韦氏的第二次词典大战6 w5 {3 K5 F2 \, M- [
Noah的韦氏词典的版权后来被George & Charles Merriam给买走,改以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的书名发行,在当年造成了轰动,没多久,几乎所有美国的家庭都有一本韦氏词典了。在1890年Merriam出版了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号称收录17万5千个词条。但另一家出版社Funk and Wagnalls也不甘示弱,在1893年出版了一本Standard Dictionary,号称收录的词条高达30万4千,一举力拼把韦氏的金字招牌给砸了!Merriam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1909年出版了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该书实则是第6版,但加上了一个new又让它变成全新的版本重新开始),将词条一举拉到35万。没有想到,Funk and Wagnalls也不是省油的灯,再接再励在1913年发行了一本New Standard Dictionary,收录词条共45万!Merriam急了,在1934年出版了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econd Edtion,词条收录60万。Funk and Wagnalls眼见大势已去,就投降认输了,不再发行新版的词典了。从此,Merriam Webster的词典在美国就成了主流。第二次英英词大战又是由Webster胜出。6 W* Q- x3 \% T
( `) `! z- h6 E% i. y
/ h3 j% |- b/ G! b; I0 ?* f$ m$ u0 E/ y- n$ T
❸韦氏的第三次词典大战
9 R/ ~, K/ [7 F! {Merriam Webster的词典虽然最后胜出,打败了New Standard Dictionary,但从此让他们也有了危机意识,毕竟龙头的位置人人都想要,要怎么持续一直保住龙头之位呢?因此Merriam Webster想出一些独特的新招来和其它出版社的词典产生「差别化」。要怎么产生差别化?一般的词典都是「规范性导向」,告诉读者正确的单词怎么拼、正确的释义是怎么样的。但是Merriam Webster因为经历了一场词典大战后,想要跟其它词典产生差别化,来鹤立鸡群,所以在1961年出版了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结果产生了一个预想不到的结果。
) V5 j: p& X& t6 }, n1 h
; h9 o6 ^ D5 u: I) u这本W3在编辑政策有很大的不同,有收录词条上,从词典的规范性变成「描述性」。W3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收录当代的单词,删掉较古老或是非当代的单词,又大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并大量收录俚语或是不正规的拼字,同时也收录了不少科技方面的新词,和第2版的60万字比较,因为大量删减原有词条之缘故,第三版只有三十多万,但仍然是足本的等级。我们可以这么说,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是以记录为目的的词典,又可叫作「描述性」的词典,会替每个单词尽量收录所有可能的意义与用法,包括方言、黑话、鄙俗用法或不雅的词义等,还有异体词等也会尽量收录。例如说uninterested是「不感兴趣的」的正确拼法,但美国也有些人误拼成disinterested。
* e# P( d7 H: D- [$ ]0 W4 x9 i$ N5 ?2 O/ }: O$ K/ }/ W
事实上,disinterested正确的释义是「公正无私的」才对。但W3对disinterested的释义也有「不感兴趣的」。另外有些美国人口语**惯讲的ain’t I也收录了。ain’t是am not的缩写,但却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语法。但W3不管它是否合乎语法,也收录了。这让当时保守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满!保守人士认为「错误的用法」不应收录词典里面,因为会误人子弟。美国人查词典是想获得「正确**」而非是想看各种的纪录用法。再来,W3将过去有的人名、地名、古老的单词全部毫不留情地删掉,让**惯把词典当成小型的百科全书的美国人看不惯此用法。除了传统的卫道人士看不惯W3,很多企业也对这本词典有意见,因为W3把除了God这个字以外的单词,包括商标在内,全部以小写字母拼出。所以知名的柯达Kodak,被拼成小写的kodak。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因为一旦商标被拼成小写,变成日常生活的**单词,商标就没有受到完善的保障了。因此这些企业一状告上法院,后来经过协调,W3在第二刷后,把商标的单词恢复成大写。 L! j0 d* T0 j
. z# T% H m5 Q% E8 d* g
后来,原本不是出版词典,而是专门出版历史杂志的美国传统出版公司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企图想要收购Merriam Webster这间公司,想要重新编写W3让它回到「正途」,以达到「拨乱反正」,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最后Merriam Webster这间公司被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给买走了。+ Q$ S2 g* C+ _/ x6 n6 k3 x1 T
: Q5 f: i+ N3 T
虽然收购失败,但美国传统公司为了挽救美国词典回到「规范性」的导向,依然没有放弃,干脆自己找了一批专家学者,在1969年出版了顶顶大名的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收词量大概20万词条,此词典乃是「规范性词典」的代表作,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成立一个Usage Panel (用法小组)在词典里面教导读者正确的用法,怎样才是被语法家接受的正确用法。甚至到后来把Usage Panel (用法小组)在词典里面写的用法规范单独编辑成书,书名就叫作The American Heritage Guide to Cotemporary Usage and Style。" W5 J1 H' j0 L9 M
; q, c4 H0 q8 Y+ q3 a+ M, X) x/ iAHD在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虽然严格来说,AHD 勉强算是unabridged等级的词典。但和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比较,收词量还是少一些。原因是编写词典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美国传统公司最后因为受限于财力而没有把AHD编得尽善尽美超越韦氏,但美国传统大词典仍然是一个规范性词典的巨作,和英国的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比起来也不会逊色。
) z7 ?$ b4 U1 Z4 Y7 C) |: B! A7 w! A3 B: [
讲个题外话,Random House比美国传统公司先抢先一步,在1966年发行了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可惜后来蓝登书屋的韦氏词典在美国本土的影响力没有美国传统词典来得大,但反而在日本成为非常有名的词典,因为它在日本出了一个双解版。其实,Random House在1947年就有出版一本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 (ACD) 大学型词典,听说此书是由355位专家学者一齐编写的,这本ACD出版的日期点真的是选得好,因为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约260万人的美国军人退伍后, 美国有关单位奖励退伍军人回到大学去就学,而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 (ACD)就成了当时大学生的一时之首选。ACD从此成为大学词典的畅销冠军,直到Webster也出版了一本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 college edition才让ACD被拉下来。
7 ~3 q# c1 i$ W }5 G
: M& y# F1 t0 Y6 ?2 q韦氏的第三次词典大战,很难说谁胜谁负,但我这边讲出来这个出版社的斗争史,让你了解为何韦氏会突然出了一个足本,就是被第2次的词典大战激的,为了能够持续领先,想要搞「差别化」所以弄了一个描述性的词典,结果当时造成很大的反弹,甚至在美国语言学界产生了「规范性」和「描述性」的词典之争。让我不禁想起金庸小说里面的华山门派的剑宗、气宗之争。不管怎样,最后因为W3的描述性导向之作,后来催生出AHD (美国传统大词典)和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2本巨作,也算是造福了更多学習英語的莘莘学子。9 J! k [9 u, s
' b( S9 [* C! O1 X这边讲个题外话,英国和美国都没有一个官方机构来制定语言的标准,英美有名的词典,都是民间做的,不是官方做的。其实不只词典,包括英語的語法的规则,那么这些語法规则是谁制定的?為何英語的句子结尾,母语人士会避免以介系词结尾?其实英語语法的规则很多是受到1611年发行的King James Bible影响之外,在18世紀的一本巨著,也对英語语法的规则影响深远。在1762年Robert Lowth写的《A 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横空出世!他写的这本语法书直到现在,书中的规则依然被视为金科玉律,例如他认为「与~不同」一定要说different from而不能说 different than。「彼此」(两个人)要说each other,三人以上才说one another。在关系子句中,介词不宜放关系子句的句尾等,例如英語母语人士会说It was the river in which the children preferred to swim. 而不说It was the river which the children preferred to swim in,通常会把介词放在句尾的人一定都是英語非母语的人写的,中式英語里就常常有人这样把介词放在句尾。这也不能说不正确,但在正式写作里,其实英美知识份子不会这样写,就是受到18**这本语法书的影响。但Lowth其实并没有硬性规定关系子句不能以介词结尾,他只是建议如此写会比较好,因为他也承认在口语和非正式写作当中,介词结尾的句子很常见,只是他认为在严谨、正式的写作最好是这样写。但他的看法却在百年来成为一个「金科铁律」。总之,现在你知道当代的英語语法规则是从哪里来的。% g$ I7 K& X# B3 U m! b
4 r3 S3 E* @0 ]- ]& b, M8 B
: `$ m& {7 V# G, n- l% U
※参考书目:
1 F W3 e* C! ] P* S8 @
+ r, z9 \! y& R5 [4 h; S( _- s
; m, U4 L% }8 k这边分享一个付费版的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安卓app,已做过修改,不用再次Google Play帐号验证。仅供作学**测试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 Z) h( I, @- G. `8 _' ]$ S5 O( a. b+ K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E|主题: 482, 订阅: 114
- · Dicts Info|主题: 13, 订阅: 4
- · 脉络|主题: 4, 订阅: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