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19-3-9 23:54 编辑 * H0 I$ E5 z4 r2 _. {& q
# Q! B* y6 J2 z3 U! V3 @6 l我感觉孙玉文《试解“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不过他的文章并不是给普通读者写的,对一般人而言未免太难。我试着用最通俗(但未必最严谨)的话说一遍。
% p; z- X0 L* R3 n+ k
9 P. J! o* u) l. r0 g( W% y& S# d4 M' ^2 e, w8 i
唐代贺知章:
2 z P5 h. X1 h0 Y. l/ {7 I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I9 J- v3 d- {0 Y, Q
「回」「衰(?)」「来」三字押韵。* v- Z$ {" k3 e% s/ x
" [) ^* M# n2 Q
唐代的时候,「回」的韵母是ai,今天「徘徊」的「徊」字,声旁是「回」,读huai2,是有意读旧的音。所以,唐代「回」「来」能押韵,押的是ai,如果?那里的字读cui1,根本不能跟「来」押上。
; n3 x6 b) W+ A3 P1 L0 s/ b: |" @' t! T
「衰」字在唐代,收i尾,不收ai尾。唐诗中,毛发衰的“衰”多次入韵,都只是跟i 押,从不押ai:
D, I& P+ _7 \# Z( _/ m* t5 Q8 X, `, {
严武《酬别杜二》:时、私、旗、期、诗、持、衰(“但令心事在,未肯鬓毛衰”)、思。- S3 u, L. M6 I
: h! ^4 p- j9 i, U: |! S( }戎昱《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之一:时、池、衰(“洞里花常发,人间鬓易衰”)、棋。
6 y: d( b9 c9 p7 O5 ^- M: O0 a+ ?! O4 `4 u+ Z
卢纶《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皇甫侍御》:思、迟、衰(“对酒山长在,看花鬓自衰”)。(我删了几个可能引发误会的字)
1 B$ g- p1 U" a' w所以:「衰」字本来就不可能在这里押韵,原本这首诗写的是「䰄」字,读sai,意思是「胡须多的样子」。+ ^# f. k% X4 B Y, C: o: n
/ H* k; N( \' y U
我们都知道,古诗常常有异文,唐人诗歌,后人改动的地方不在少数(想想那个「床前看月光」)。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衰」呢?" q5 n" k% T z$ A+ p
: g8 V, t2 @( A* {
首先,「䰄」这个字未免生僻了点儿。而「毛发衰」,是很常见的说法;
7 ~# v- d: m+ N E; O0 G8 e9 x9 ^' S
其次,在北京话里面,有一批字,「帅」「率」以及后来的「摔」「甩」,都跟「衰」一样,原本应该读shui,跟唐代一样收i尾,却阴差阳错读成了shuai,收了ai尾
% Y: x* J' d- V* O: W2 B8 h& t6 U4 B c: m; _% f# O
这个变化,在元代就有了,中原音韵里面,「衰」跟今天的北京话一样,读shuai
( ~/ _6 x- K' d# H; s: F' Z, X4 x( E0 |. x
所以,「衰」字放在这里,意义也对得上,在明清人口头上还碰巧满足了该诗的押韵条件,这不是很完美嘛!. m! v7 @0 g6 P1 B% b% n
——————————————————————
; p& y. G6 S8 U& ~& w$ A! b
" r6 l& m2 _% P) o" M9 U0 G结论:「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里面,真正有问题的是字,不是音。由于后世出现了不规律的变化,导致了误会。) D- J% A: l( J& s; Q
0 [. m+ _2 l/ p
类似的情况还有:白居易《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 `' S; M. i: N. K
: u5 t1 E7 W; I& K- W4 B) e「客」字跟「瑟」字在唐代死活押不上,在今天很多方言里面也押不了,在北京话里面反倒是例外,都读e,北京话能押* J0 j$ j$ T V8 Z* [6 s, m& E
# I) h$ L/ L6 @ X+ J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瑟」是语音变化后的后人改的,原本写作「索索」,「客」「索」押韵,不过这样北京话又不能押了,北京话就是坑呀。(请看:《琵琶行》:“瑟瑟”还是“索索”)) k# D9 M' J9 k6 r! h% d
, G' S, H6 c) Z/ f, p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