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2|回复: 10

[词典考据] 释「蟑螂」「曱甴」(曱甴怎么读?曱甴的读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1 2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19-11-1 21:40 编辑
2 q% b0 C7 X3 S& \
) k+ A) h" [$ s0 J/ m% b% P: V最近喜获一本力作: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反查 & 同義詞)% f2 C: p0 d' q9 y; m
* h6 S) L) v4 C/ [7 ^
1 i: Z: R9 |" B" o
" y+ t8 }' A8 U+ g9 ?; K
先说「蟑螂」,「蟑螂」为什么叫「蟑螂」,这个问题的答案,各大辞书一概欠奉:
  V( n; S; F8 v- L# f8 b( n6 }) L' Y9 w
汉语大字典:" G2 R' f" I! U3 r0 ~
& D; U3 j+ D) u3 L0 C5 r
, h! j8 z& k' a" _8 y- A  L. h, c
) K) ~2 ~  ^& h5 I  u' p

) Y7 m. E) E' r汉语大字典在这一条上的表现,跟《新华字典》没什么区别嘛!汉语大词典加了一张图,聊胜于无。% l3 P0 x& t( h

: K1 V0 _3 ]6 l3 ]: M, a9 H5 i7 Y汉语音义字典:
! J+ g9 p4 J1 V4 w/ F4 O4 Z$ }3 c6 I  T8 ~1 R" V2 e4 f, u6 D
蟑螂,原称飞蠊,《本草纲目》:“一名石姜、卢螌、负盘、滑虫、茶 婆虫、香娘子,此有两三种,混呼为负盘,俗 又讹盘为婆,而讳称为香娘子。”它总藏在盘 皿下或其他隐蔽处,味辛辣而臭,明明是臭, 反说为香,因为它常活跃在厨灶间,讳其臭。 很明显,蟑螂即章郎,明明是黑暗中出,讳之为明君。章,明。蟑螂坏,反得了个美名。
! y/ ~  c6 U/ i
《汉语音义字典》给的这个说法新鲜。
1 `; p2 p/ {$ a! u
) r  ]3 U, `. n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1 J" Z/ B; P9 R; [
3 O- p7 B' L. r
蟑螂     
. }( Y! r9 w" \; t5 B% L2 J  P亦作“樟螂”。蜚蠊目昆虫的俗称,种类约 有22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生活在室内或野外。栖息室内的种类,体形较大,由腹部背板两小孔分泌特殊臭气,沾污食物,并能传播疾病。通常多指这一种。

4 W& q& v, v8 Q) B1 T& {蟑螂 又写成 樟螂,这事儿汉语大词典怎么不提?詞性分解學生字典:
+ Y$ u4 ?9 E. D9 O" Z4 F4 W0 B7 _+ E8 q1 U) W7 v/ y. q: a4 \
, q# y9 Q0 z& ?! I5 |5 B( d: U$ y/ ~
  S. n( Z3 d/ t% s

. P6 u& S& f1 j8 l" b- L" B3 c9 R. N; E0 J! k# M8 m: W! B2 m0 [/ ?
到了这一步,汉语大字典总算给力了一点,佐证「樟」「章」可通。
  @6 y0 N1 k; h2 P2 K( Y! e
5 I6 I2 q6 M  I- Q" ]' Z: c5 Q9 T9 s《本草纲目》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各家辞书一律避谈,一律只说是「构词成分」「联绵词」,挺无趣的。  n4 O3 X8 `7 P5 ?
, v/ S+ M' H6 w7 v, n, l: d1 t
————————————————————————————————————————————————————
* J  f6 T  N- W  b( U3 x/ W  y4 @& W2 S% d5 ]
「蟑螂」的别名里面,最惹人注意的大概是「曱甴」。教育部國語辭典:. q' ~8 W" S  z( i  o

" \9 f( |7 C1 G) z! @
蟑螂 ㄓㄤ ㄌㄤˊ zhāng láng
$ d5 W' M( y. }$ C相似词:甲由9 d( M* [' R& v' }3 F1 d1 s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頭小下垂,身體扁平,有長絲狀觸角。腳粗有刺,後翅呈薄膜狀,折疊藏在前翅下。尾部有二條具感覺作用的尾毛。繁殖迅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大害蟲。也稱為「蜚蠊」。
  j* F; w4 U, P; j+ K# q
不管是國語辭典,还是各大辞书,都没收「甲由」,可以推测:这里就是「曱甴」写错了。百度百科:
4 Q% |- v# S. v
$ F4 S/ k2 m+ b, N1 C- t, l; |0 \! Z% A2 Q. b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
曱甴(yuēyóu).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 粤语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写作“曱甴”,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yuēyóu。而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作(gad zad)
, O( _4 s6 O+ H% n2 X3 Y% j) a9 G
百度百科一口咬定这个词国语读yuēyóu,然而这个词在方言里面韵母都是相同、相近的:
5 o: H" M7 G# o0 ]6 F3 K9 G6 s& C, ]4 A0 C/ R7 a  `0 e
广州话:國際音標: /kɑːt̚² t͡sɑːt̚²⁻³⁵/, /kɐt̚² t͡sɐt̚²⁻³⁵/, /kɑːt̚² t͡sɑːt̚²/, /kɐt̚² t͡sɐt̚²/) s1 H4 C- x' I; m. ?  z" S' z
闽南话:國際音標 (廈門): /ka⁴⁴⁻²² t͡suaʔ⁴/# ]5 N6 ]) p- e/ ~6 l$ O

$ e- o; l( I( b' r% x( x普通话里面不说「曱甴」,读音却跟别人合不上,岂非不对劲?汉语大字典:
: V8 V5 s7 v8 [5 H' w- {* y; j7 q6 d$ L4 V/ a4 W4 u' ?: G4 c' K

8 [* P! ^4 @1 f- t
" Y1 P- L& J$ C* d( m「曱」字读yue1的时候,注释说是「取物」,跟蟑螂很难说相干;「甴」只有同「由」的时候才读you,它还有个音读zha,虽然意义不明,但好歹跟粤语、闽南话的读音对得上。
5 `+ V$ A3 n) a; V  f+ J5 Z  l6 D: |5 [$ [0 A# g" b
我们先看「曱」字,「曱甴」還是「甴曱」?里面说:- t8 u7 m. e$ N3 T, u
1 G; W2 Y0 o1 h' s7 P+ G. x
問題回來了,「曱」和「甴」在古代典籍的反切,又是什麼?若論二字最早的典籍根據,應是南宋北金年代的韓孝彥、韓道昭父子在1208年所編著之《四聲篇海》:「甴曱。上士甲切,下亏甲切,俗用」。「曱」和「甴」的反切下字【甲】,在今粵音皆是-aap;「曱」的反切上字是【亏】,似乎是「于」的異體,中古音屬影母,影母在今粵音衍化為j-、w- 或零聲母。粵語「曱」若跟普通話一樣,當成了零聲母,切出來的音便是【aap3】,讀若【鴨】。至於「甴」字,反切上字是【士】,中古音屬崇母,全濁聲母,今粵音衍化為塞擦音z-、c- 或擦音的s-,發音便切出來的音便可能是【zaap6】、【caap6】或【saap6】。
到了明初宋濂所編的《篇海類編》,則曰:「甴曱。上士中切,音扎;下兮甲切,音押」。由於【士中切】怎也切不出讀若【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宋濂把《四聲篇海》的【士甲切】誤寫成【士中切】。以此推論,【兮甲切】也可能是【亏甲切】的誤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篇海類編》以直音法記錄了當時「曱」、「甴」當時的發音,而「甴」字不論發切還是讀若【扎】,怎樣也更近似【 zaat6】音,而變不出【gaat6】音。
6 f9 n9 B! T) s
这话有点晕乎,整理一下:「曱甴」两个字在南宋北金年代,韵母相同(反切下字都是「甲」),当时「曱」的音,等于「押」「鸭」的音,但是在今天的粤语里面,「曱」的声母跟「甲」一样了……
8 Q2 v$ B- m" A7 Z! |
/ f" N) a% q; f' R- c唉唉唉,我们好像发现了什么 —— 「曱」跟「甲」本来就长得很像,傻傻分不清啊!
' X+ N8 @* P/ B9 Z; L& j7 ~
* K8 k4 O2 i" ^9 D0 i* P以「甲」为声旁的字,多多少少都有「硬」的意思,汉语音义字典:3 S3 {. c6 i7 S2 }' e6 Z
  x+ |  _- x6 Z* ]+ F
甲:硬壳! M4 m, }) m' {, N
胛:硬骨头9 f2 ^( C9 S$ S# b9 }% `) d( u
岬:尖形陆地,是硬的
' m$ I0 T. C: {+ i匣:包藏,有硬的外壳才能包藏8 H; S2 M& z0 N* M7 l
狎:驯养,有笼子才能驯养,笼子是包藏的,是硬的& T5 }; m+ s, R0 |# l
押:被压制,驯养就是被压制嘛- q7 U; S6 W/ r) q5 A7 U9 e  v
鸭:鸭通常指家鸭,是被驯养的
+ o! L  Y. t3 O- t$ q  l) ~3 V' \# k  C# L
9 x/ x8 U: T# g, p
所以说,「曱甴」的「曱」,就是「甲」的变体,意思是「硬」,就是现在大家爱说的「小」嘛!
( y5 U& `% `5 R% n; M6 M2 f. ^
5 Z, B7 D/ ~/ a2 `「曱」古时候读「押」「鸭」的音,今天声母变成跟「甲」一样,都没有脱离「甲」字的范畴,顶多是声母换成更直观的了,声调有点变化 —— 粤语里的「曱」「甲」虽然声调不同,都还是入声字。( S- o9 |, p$ r3 [" Y, U

0 A" Y  a4 H& o# q有人说,那汉语大字典给的yue音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刚才那篇文章:
3 p8 `2 D! }9 s' {8 B. f" K8 [! G- a3 U
第三本典籍,則是清代吳任臣所撰的《字彙補》。「曱」在書中有兩個反切記錄,一是「乙{去卩}切,音押」(注:「{去卩}」為「卻」之異體),另一個是「曱。烏謔切」;「甴」則是「悉合切,音霅」。「曱」字的【乙{去卩}切】和【烏謔切】切出來的音差不多,反切上字的【乙】或是【烏】均屬影母,「曱」若在粵今音衍化為j-音,切出來的音便是【joek3】讀若【約】,或【joek6】讀若【藥】,問題是吳任臣又注明「曱」讀音為【押】,【藥】音跟此差異太大,今粵音似乎是零聲母。「甴」字【悉合切】的反切上字劃入心母,標注的讀音【霅】在《廣韻》則有四個讀音,分別可作心母、章母、匣母、澄母。若視「甴」為心母字,切出來便是【saap3】,讀若【圾】。
: Y  p& r( p- m' d$ _+ J& P
原来,《字彙補》给了两个反切、一个直音。直音读「押」,收-p尾;两个反切切出来却收-k尾,今读yue,跟直音矛盾了!汉语大字典干脆舍弃了出现矛盾的那一组,至于更早的书里面直音也读「押」,汉语大字典大概没看到,也顾不上了。" n1 D& u; S* X
3 r5 R1 k8 Q; E3 U
————————————————————————————————————————————————————! H1 o. P% u- E8 t0 p

; d2 _. d% L+ {" x0 j2 `6 O有了研究「曱」字的经验,我们发现:好像挺符合直觉的嘛!我们猜「曱」=「甲」,结果真是这么回事。不如再猜:「甴」字纯粹就是「曱」字倒个个儿,象形嘛,跟「由」无关。3 F0 ?# b  e4 X! y
4 j+ g" ]1 l7 Z! A+ B& K
那「甴」字为什么读zha呢?《篇海類編》给的直音「扎」好像有点意思。我们来找几个字,汉语大字典:" l& u1 O6 P. I5 m3 {$ {5 f
6 G( P7 ^1 ~4 W

1 F( S# Z7 m7 c; d# q
3 k  E4 g" S! w' j* z' ~6 r汉语音义词典:! Q7 I; y9 z+ H) S; w. ]6 B
- J6 Y$ h4 l4 q8 g9 @
蚱 zhà   
7 K5 z1 |  O; G$ M5 I0 i蚱蜢,《广雅·释水》王念孙疏 证:“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 相近也。”蚱蜢体小,其飞疾而猛。

# x: J( D/ n0 q6 G) {9 O原来,「甴」字跑去读zha,是取的「巧灵活,仿佛一头扎进厨房里面的各个角落里面乱跑,驻扎着不走了!」这么个意思。
- L5 S& m2 G2 a: D3 u, V) \3 U1 A- z* x9 [! a) I8 b
汉语大字典告诉我们,「蚂蚱」也写成「蚂{虫札}」,可不就是小虫子嘛!
$ ?4 I/ @7 T7 c
, @6 b: ?/ O  R7 `, c8 t爱考证粤语本字的学者说,「曱甴」的本字是「蛣蚻」「虼蚻」,「蛣」字我觉得不像,「虼」字我觉得勉强,「蚻」倒是很有说服力。
9 M6 X( b# Q0 j1 j/ f# m0 h/ ~& k: q" O- I! A' e# g: R5 b+ B
唯一的毛病就是,中古「甲」是收-p尾的,「曱」今天的读音却收-t尾。
1 H, L/ l& L' I2 }+ H! b这倒也不难解释 —— 「曱」字受「甴」的-t尾同化了呗!从1208年所編著之《四聲篇海》里面的记载可以看到,那时候「曱甴」就是同一个韵尾了。/ ?) S% @& ^. P' ~; K4 M+ A  l

' e% P5 E: ~6 @& J* f
' d' h% @6 I2 G& I) _————————————————————————————————————————————————————
, ]7 e6 ]0 E: t& A/ c+ @- h% ^) T) V  @1 H' G+ F  S  Y; [# _
结论:( e: o/ R3 A* V. z

; N  L) [" ]& u1 L8 C, n& a「曱甴」跟大家爱说的「小强」是一回事,「曱」源自「甲」,意思是硬;「甴」的形体是「曱」字倒过来,读音源自「蚱」「{虫札}」,意思是小、难缠。
* k1 X+ W9 f1 Z. e- ?4 J4 U, r
, ~/ a  S1 q6 p北京话里面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呢?5 G, |: |2 J# k9 |+ e9 E
4 H3 m  X/ v2 ^1 I$ T1 P( V, Q
直接读「甲蚱」就好了嘛!粤语读gaat zaat,北京话读jia3 zha,很合拍。zha 应该读轻声,因为「蚂蚱」就是轻声(唯一遗憾的是「蚱」的韵尾不太好——不过反正「曱」的韵尾也变了)3 Y- {: R$ c" R: U/ K$ `2 g

3 B# w, S" @5 B  u* r别忘了,北京话里面有个词「甲鱼」,就是带硬壳的鱼 —— 啊不对,带硬壳的爬行动物嘛!% y( [3 f% q2 c: _1 [

1 I$ J0 a# _9 n0 F' F5 {- l( \7 {+ g  f+ w+ r, }

  T4 F/ L3 }# b6 E" `5 t0 Q5 U3 z
& s- ?4 b( ^4 K" N7 e# m3 g% g2 `) {+ o3 J) I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7:46
  • 签到天数: 18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1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民间语言学家啊!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2-28 17:15
  • 签到天数: 14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1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kaishen 于 2019-11-1 21:25 编辑
    2 [+ M2 g) N8 S' Y) c/ \
    # p" Z, K7 Y3 Q2 C, d: ]( h5 D) \之前也看到您的分享的《陆台通用语对比》。看到阁下发的“蟑螂”方言释义,颇有兴致。这里的方言应该是音译或者假借吧。看过老一辈人收藏的泉州《陈三五娘共益春》话本,不论从时代上或者纯粹方言的角度,私以为方言跟普通话(国语)就是两码事了。以其为例,很多意思仅从字面上就难以猜测,也许是“方言直译”的缘故:“聪明连字”应该是“聪明伶俐”之意,如果读者不懂方言就难免丈二和尚摸不着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changkaishen 发表于 2019-11-1 21:247 L4 N1 ~: h; C( S- B$ o- n. g
    之前也看到您的分享的《陆台通用语对比》。看到阁下发的“蟑螂”方言释义,颇有兴致。这里的方言应该是音译 ...
    ) F" B0 {" O8 N& T
    这个词早在南宋北金年代就有记载,到底算方言还是普通话还是古语啊?
    & ?2 E: @; d6 k) r4 F9 q: e& B
    " L. ^# O- J* o, v) Y3 Q, g8 i遇到解释不清的问题,赖方言、赖联绵字、赖假借,再不就赖古百越语底层,我觉得都不满意 —— 我倒没说我的解释一定对,不过好歹也算找了不少合理线索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1: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19-11-1 21:56 编辑 9 n2 i- h) w3 J9 s
    & n5 y. x+ Q; r( r8 P
    再补一个,北方话里面常说的「蚂蚱」,本来是「大号的小虫」:1 t2 W' q- v, V$ M* H( i

    5 [3 Z+ |( Q7 z7 q0 o" Y4 r/ t
    蚂 mǎ     6 v) n: ~- `* a1 q+ V
    本作马,许多昆虫的名称之 前加马字,取大义,因而作蚂。故 它不单用,只作词素。蚂蚁,本指大蚂蚁,唐 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十七:“秦中多巨 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然后引申指一般 之蚁。蚂蜂,较一般蜂大,且蜇人。蚂 (mà)蚱,指大的蚱蜢,后亦引申指一般蚱 蜢。蛭(zhì)又称马蛭、蚂蟆,加马字,亦取 大义。植物加马字者如《尔雅·释草》“葴, 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也。”
    : D9 J2 C7 P+ a: E- f- W7 Q/ J) a
    北方话能说「大号的小虫」,南方话自然可以说「硬壳的小虫」啊$ O0 ~/ C% N. b* J" A9 L7 T

    $ Y% F$ |; {$ ^/ y" R中國古代名物大典:
    / [; k; V1 {3 g. z$ [; R% K* S  c; N5 `, ]* f7 n
    螞蚱  màzha
    5 I- R5 s# @1 J7 J亦作“麻札”、“馬札”等。即蝗。《直語補證·麻札》:“揚子《方言》:‘蟅蟒即蝗。’注:‘蟅音近詐,亦呼虴蛨。’今北方人呼螞蚱或麻札,即此二字顛倒聲轉之異。《元史·五行志》:‘至元五年,京師童謡曰:‘白雁嚮南飛,馬札望北跳。’隨俗寫耳。”
    ' ~+ U3 V% K: D! Z; w6 i- W4 S
    北方人「蚱」「札」可以混着写- y1 \: O8 m/ c6 P- E9 E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2-8 08:54
  • 签到天数: 90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11-1 2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11-4 14:19
  • 签到天数: 39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11-2 00: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闽南话叫噶(轻声)抓(抓第二声)

    点评

    往北点,莆仙话叫 “噶 rua” (阴平 阳平)  发表于 2019-11-2 12:26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8-25 10:07
  • 签到天数: 122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11-2 08: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甲”表示硬,那“鸭”有“甲”旁是因为嘴硬?
    - h; U- I, q% t: c! U$ M" ?/ E以上玩笑~2 K. Z1 F3 H4 q6 ~
    觉得楼主说的挺有道理。探讨一下,“樟螂”是不是还是来自“香娘”呢,因为“樟”也可以解释为香的意思,而“娘”就是“女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81020)。而说“章”是“明”则有些牵强,因为“章”的“明显”之义是来自“花纹”的义项,并没有“明亮”的义项,蟑螂也不是以身上有花纹著称的。
    : f( v% Z! h3 [8 n5 }/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橙子 发表于 2019-11-2 08:38
      i' k7 v' N0 r' `/ I( K“甲”表示硬,那“鸭”有“甲”旁是因为嘴硬?+ X" X, g3 x. H0 L$ k
    以上玩笑~
    $ l; f2 k, P2 `; M1 a' a) T觉得楼主说的挺有道理。探讨一下,“樟 ...
    6 B$ p, z! [8 A5 ?- j5 W# n$ q
    其实我跟你想法一样,「樟」「香」有关系。只是语源这个东西不太好下定论,所以《汉语音义字典》的说法我是姑妄听之! \, o2 ?' X- o: R& y. ~

    9 S' L2 \, q; P主要是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没有《本草纲目》的材料、「蟑螂 又写成 樟螂」的材料,这点很讨厌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0-13 07:34
  • 签到天数: 20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22 1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新闻,经常出现“曱甴”,翻开各种词典,只知道意思,但不知如何读,现在看到,豁然开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16:29 , Processed in 0.05723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