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1|回复: 10

[词典考据] 释「蟑螂」「曱甴」(曱甴怎么读?曱甴的读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1 2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19-11-1 21:40 编辑
8 a2 O0 ^4 Q/ k, \+ L/ e  ?+ F! p: r  w1 Q2 B2 F
最近喜获一本力作: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反查 & 同義詞)2 h$ N- r2 Y" a( X% `. B6 B6 c
0 ?! m( r& `1 ]) \' Z

) k' @) n* ^, ?% O) [# h6 N$ i, l/ _4 N+ [4 }$ E* @0 @. e
先说「蟑螂」,「蟑螂」为什么叫「蟑螂」,这个问题的答案,各大辞书一概欠奉:& S. s% P9 I! o) Q1 V& ]

, J+ u6 x, N3 t: M* ?& Q3 y汉语大字典:
  W) j/ _, V+ t0 S  M) ]8 j' @4 U: ~. v, |" L5 ?/ v
7 y- z0 f) P+ a' u9 U( F, f
. Z/ H" u9 h+ S
( c' f7 g" R- S' q- \
汉语大字典在这一条上的表现,跟《新华字典》没什么区别嘛!汉语大词典加了一张图,聊胜于无。4 ~* k! y; G8 y$ E  D/ U. H( v

  g; k) T" B8 W8 L3 P. o汉语音义字典:5 @1 F5 s( h: X: s$ J8 J. U' t
  z  A8 S3 W' Z
蟑螂,原称飞蠊,《本草纲目》:“一名石姜、卢螌、负盘、滑虫、茶 婆虫、香娘子,此有两三种,混呼为负盘,俗 又讹盘为婆,而讳称为香娘子。”它总藏在盘 皿下或其他隐蔽处,味辛辣而臭,明明是臭, 反说为香,因为它常活跃在厨灶间,讳其臭。 很明显,蟑螂即章郎,明明是黑暗中出,讳之为明君。章,明。蟑螂坏,反得了个美名。
3 F; ]& `, c3 J
《汉语音义字典》给的这个说法新鲜。
/ c/ S6 k: c5 X+ N2 z# K2 K7 Y* j% L$ W0 H- H4 G5 B
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
( g% n4 X  o. }" l' |8 X( i" {, A( H; |9 ^; P" |' W
蟑螂     
8 o' k# j1 A# {/ p2 g* ^! K亦作“樟螂”。蜚蠊目昆虫的俗称,种类约 有22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生活在室内或野外。栖息室内的种类,体形较大,由腹部背板两小孔分泌特殊臭气,沾污食物,并能传播疾病。通常多指这一种。

$ ^' t5 ?' u8 n6 O0 T$ _. Q2 u$ l" W1 s蟑螂 又写成 樟螂,这事儿汉语大词典怎么不提?詞性分解學生字典:+ e7 [+ T3 s8 t- A- ~
2 ~+ [5 g6 V2 M8 G9 l7 s3 M

2 Q# j( C5 n7 Z' [" j. H  \
3 A, e9 S' |0 D, y
5 ~1 m$ ]! U7 _; t* ]1 F* [
7 g/ d: Q+ k, W到了这一步,汉语大字典总算给力了一点,佐证「樟」「章」可通。) o2 g; f4 O" x
. @% u& P7 ~. e5 S
《本草纲目》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各家辞书一律避谈,一律只说是「构词成分」「联绵词」,挺无趣的。
- e. r# S% `, _7 {0 ?: o% v& {- q& b
————————————————————————————————————————————————————  M3 u7 W0 }& Y; T% m( z
" f% `5 k, @, L9 i+ T
「蟑螂」的别名里面,最惹人注意的大概是「曱甴」。教育部國語辭典:6 M3 U3 Q8 q" w  Z; b7 _
( K- Y0 R! c1 z+ ]( W! u9 b
蟑螂 ㄓㄤ ㄌㄤˊ zhāng láng; W. {* Q- k7 V
相似词:甲由1 i! S$ V) m6 c. A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頭小下垂,身體扁平,有長絲狀觸角。腳粗有刺,後翅呈薄膜狀,折疊藏在前翅下。尾部有二條具感覺作用的尾毛。繁殖迅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大害蟲。也稱為「蜚蠊」。

  l0 m- x& l/ E* j不管是國語辭典,还是各大辞书,都没收「甲由」,可以推测:这里就是「曱甴」写错了。百度百科:: B! T; ]- C0 [  ~3 S: C; G
% l  ~* y. @2 }! i. U9 g
, ?1 d  O6 S2 t# ^6 I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
曱甴(yuēyóu).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 粤语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写作“曱甴”,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yuēyóu。而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作(gad zad)

$ X; G9 z" e# M2 I; z$ m1 m百度百科一口咬定这个词国语读yuēyóu,然而这个词在方言里面韵母都是相同、相近的:( F" A2 I8 m( n4 D8 ?, X0 G
8 ~: d# @3 h' ^, e! P
广州话:國際音標: /kɑːt̚² t͡sɑːt̚²⁻³⁵/, /kɐt̚² t͡sɐt̚²⁻³⁵/, /kɑːt̚² t͡sɑːt̚²/, /kɐt̚² t͡sɐt̚²/$ @7 t' r: e; U6 ~' d" v3 I. R
闽南话:國際音標 (廈門): /ka⁴⁴⁻²² t͡suaʔ⁴/: @" ~+ |$ n8 ?) T; {& G( p# J
8 u4 x6 U; V: N5 L- g
普通话里面不说「曱甴」,读音却跟别人合不上,岂非不对劲?汉语大字典:- x- N' r5 K5 D, c( ]
3 ^& J: m9 F' X9 |; `$ Y

( y( J' S, {2 j0 a2 y
# A7 J/ d7 _- J& Q4 o- H「曱」字读yue1的时候,注释说是「取物」,跟蟑螂很难说相干;「甴」只有同「由」的时候才读you,它还有个音读zha,虽然意义不明,但好歹跟粤语、闽南话的读音对得上。
/ v7 R9 l; N7 @* ^- Q2 D! Y
$ w0 i& s9 f7 \/ d6 G8 l# z我们先看「曱」字,「曱甴」還是「甴曱」?里面说:
' V& X0 b0 @$ U! U, s& }$ \- b
/ N' U/ l' s& c: N
問題回來了,「曱」和「甴」在古代典籍的反切,又是什麼?若論二字最早的典籍根據,應是南宋北金年代的韓孝彥、韓道昭父子在1208年所編著之《四聲篇海》:「甴曱。上士甲切,下亏甲切,俗用」。「曱」和「甴」的反切下字【甲】,在今粵音皆是-aap;「曱」的反切上字是【亏】,似乎是「于」的異體,中古音屬影母,影母在今粵音衍化為j-、w- 或零聲母。粵語「曱」若跟普通話一樣,當成了零聲母,切出來的音便是【aap3】,讀若【鴨】。至於「甴」字,反切上字是【士】,中古音屬崇母,全濁聲母,今粵音衍化為塞擦音z-、c- 或擦音的s-,發音便切出來的音便可能是【zaap6】、【caap6】或【saap6】。
到了明初宋濂所編的《篇海類編》,則曰:「甴曱。上士中切,音扎;下兮甲切,音押」。由於【士中切】怎也切不出讀若【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宋濂把《四聲篇海》的【士甲切】誤寫成【士中切】。以此推論,【兮甲切】也可能是【亏甲切】的誤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篇海類編》以直音法記錄了當時「曱」、「甴」當時的發音,而「甴」字不論發切還是讀若【扎】,怎樣也更近似【 zaat6】音,而變不出【gaat6】音。

& |3 P7 `) n& \+ W0 z3 b4 J这话有点晕乎,整理一下:「曱甴」两个字在南宋北金年代,韵母相同(反切下字都是「甲」),当时「曱」的音,等于「押」「鸭」的音,但是在今天的粤语里面,「曱」的声母跟「甲」一样了……, M+ V9 t: F3 r% P. w) B* e6 `2 j2 e
; Y' h9 V* A" U) D+ b' d
唉唉唉,我们好像发现了什么 —— 「曱」跟「甲」本来就长得很像,傻傻分不清啊!( s7 b& n+ H* _/ y! {0 q: h2 V

+ G: y! G7 m; b  L; R( P. _以「甲」为声旁的字,多多少少都有「硬」的意思,汉语音义字典:
& W* v" D: W' c' u1 S1 r4 m
  ?$ l" S+ m' o( U; d3 `. y* [甲:硬壳2 M* d0 n8 a4 k2 {$ L0 c
胛:硬骨头5 O( O5 W5 [" t8 K/ w
岬:尖形陆地,是硬的, n/ y& F0 d) |8 x4 O4 U
匣:包藏,有硬的外壳才能包藏
1 U, x4 w2 D% Y# ?0 N. f' p狎:驯养,有笼子才能驯养,笼子是包藏的,是硬的& c& [. h' b6 _! {. F  ~3 \  m1 Q5 E
押:被压制,驯养就是被压制嘛
0 C! D+ t, [! e: y鸭:鸭通常指家鸭,是被驯养的
# O3 P" k+ O+ t3 b1 _5 S& l& F8 O( U+ C1 o
$ }* W% U5 ~5 E# k/ v
所以说,「曱甴」的「曱」,就是「甲」的变体,意思是「硬」,就是现在大家爱说的「小」嘛!
! w  C3 E8 O3 B( [8 N! q) y5 z; u; [2 @2 c
「曱」古时候读「押」「鸭」的音,今天声母变成跟「甲」一样,都没有脱离「甲」字的范畴,顶多是声母换成更直观的了,声调有点变化 —— 粤语里的「曱」「甲」虽然声调不同,都还是入声字。. A+ q$ h$ Y( z9 R

8 v6 X0 F9 X* _% f" R" m有人说,那汉语大字典给的yue音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刚才那篇文章:
, g) Z7 U0 S- q% J# X3 X) b* G* d0 X8 N
第三本典籍,則是清代吳任臣所撰的《字彙補》。「曱」在書中有兩個反切記錄,一是「乙{去卩}切,音押」(注:「{去卩}」為「卻」之異體),另一個是「曱。烏謔切」;「甴」則是「悉合切,音霅」。「曱」字的【乙{去卩}切】和【烏謔切】切出來的音差不多,反切上字的【乙】或是【烏】均屬影母,「曱」若在粵今音衍化為j-音,切出來的音便是【joek3】讀若【約】,或【joek6】讀若【藥】,問題是吳任臣又注明「曱」讀音為【押】,【藥】音跟此差異太大,今粵音似乎是零聲母。「甴」字【悉合切】的反切上字劃入心母,標注的讀音【霅】在《廣韻》則有四個讀音,分別可作心母、章母、匣母、澄母。若視「甴」為心母字,切出來便是【saap3】,讀若【圾】。

2 }3 K* k9 E2 Z6 W原来,《字彙補》给了两个反切、一个直音。直音读「押」,收-p尾;两个反切切出来却收-k尾,今读yue,跟直音矛盾了!汉语大字典干脆舍弃了出现矛盾的那一组,至于更早的书里面直音也读「押」,汉语大字典大概没看到,也顾不上了。) C  q# Z0 m$ c  H0 h
: }3 h! B( P# z7 O# L  C
————————————————————————————————————————————————————
$ s* f5 ^+ }0 C: s$ Z6 V1 U/ c6 ]+ R, F% J6 o9 G: z
有了研究「曱」字的经验,我们发现:好像挺符合直觉的嘛!我们猜「曱」=「甲」,结果真是这么回事。不如再猜:「甴」字纯粹就是「曱」字倒个个儿,象形嘛,跟「由」无关。8 n2 V) {; z* i: Y0 [- y" d

0 [" h% b7 q: {) q* ~0 H4 p, G8 [那「甴」字为什么读zha呢?《篇海類編》给的直音「扎」好像有点意思。我们来找几个字,汉语大字典:; M, f: p- E, @3 c) a

; {# I& C' c& W9 d( H$ y. h
. ^4 ^. r% l2 j, E3 A
0 Q- {: g' W5 [9 ~/ E: e汉语音义词典:
; y. k. w2 U. s' h( F. z9 h, s2 o6 e/ W, h& v8 k
蚱 zhà      y) f7 L# S) m8 X. t
蚱蜢,《广雅·释水》王念孙疏 证:“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 相近也。”蚱蜢体小,其飞疾而猛。
; D; p% R# H# q
原来,「甴」字跑去读zha,是取的「巧灵活,仿佛一头扎进厨房里面的各个角落里面乱跑,驻扎着不走了!」这么个意思。
4 }* @( r+ p* E
" ]4 z1 m4 w  y3 N$ `. a& @) G汉语大字典告诉我们,「蚂蚱」也写成「蚂{虫札}」,可不就是小虫子嘛!1 b* ]# V/ d; J8 `& X. s

0 p9 T" ~0 l% h) Q  `5 v% |爱考证粤语本字的学者说,「曱甴」的本字是「蛣蚻」「虼蚻」,「蛣」字我觉得不像,「虼」字我觉得勉强,「蚻」倒是很有说服力。
4 l* h3 A8 `$ a- H9 R  ~+ e/ e" t) ^: v+ Z0 R: P
唯一的毛病就是,中古「甲」是收-p尾的,「曱」今天的读音却收-t尾。
; y/ v! R( H( o8 a这倒也不难解释 —— 「曱」字受「甴」的-t尾同化了呗!从1208年所編著之《四聲篇海》里面的记载可以看到,那时候「曱甴」就是同一个韵尾了。
# }& ~2 ]# F( r4 ]; F4 l3 g
9 q9 D% Q- s6 O/ B5 ^( M0 t& V2 a' }
————————————————————————————————————————————————————
! y& X  [+ J# j' r. s1 h9 D; Q1 \  q9 T# b& d) c* U8 l1 w- L
结论:
9 x5 B6 w4 T% v, e, X& q- S9 ^8 e/ A# \& `5 h) C* M
「曱甴」跟大家爱说的「小强」是一回事,「曱」源自「甲」,意思是硬;「甴」的形体是「曱」字倒过来,读音源自「蚱」「{虫札}」,意思是小、难缠。0 V/ v+ d9 u8 k; x+ W9 y# C# Y

8 t/ B9 M% {4 }8 h+ N8 ~北京话里面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呢?4 E& J/ j6 G  p. S$ ?8 ?5 e5 A" A& v

% h5 T3 ]* v4 _* T8 b直接读「甲蚱」就好了嘛!粤语读gaat zaat,北京话读jia3 zha,很合拍。zha 应该读轻声,因为「蚂蚱」就是轻声(唯一遗憾的是「蚱」的韵尾不太好——不过反正「曱」的韵尾也变了)
' ~' S! l0 g8 ^. X( g) A  h# {5 X8 o, t7 |+ M
别忘了,北京话里面有个词「甲鱼」,就是带硬壳的鱼 —— 啊不对,带硬壳的爬行动物嘛!* o3 g( E, b. z: {9 p

' q& e: ?: Z6 I
, @- n  r# ~3 j4 I% X1 v+ L* W* J
+ e/ H- b2 H5 B1 ?- }% c# y( O
. c; @7 J$ J% i3 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23 18:58
  • 签到天数: 19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1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民间语言学家啊!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2-28 17:15
  • 签到天数: 14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1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kaishen 于 2019-11-1 21:25 编辑 # P. I2 {+ F- F/ T; P
    , N1 G2 p$ Z: z" w( G% w/ H" c
    之前也看到您的分享的《陆台通用语对比》。看到阁下发的“蟑螂”方言释义,颇有兴致。这里的方言应该是音译或者假借吧。看过老一辈人收藏的泉州《陈三五娘共益春》话本,不论从时代上或者纯粹方言的角度,私以为方言跟普通话(国语)就是两码事了。以其为例,很多意思仅从字面上就难以猜测,也许是“方言直译”的缘故:“聪明连字”应该是“聪明伶俐”之意,如果读者不懂方言就难免丈二和尚摸不着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changkaishen 发表于 2019-11-1 21:24
    ) `7 N" j% Q2 S! @- P之前也看到您的分享的《陆台通用语对比》。看到阁下发的“蟑螂”方言释义,颇有兴致。这里的方言应该是音译 ...
    4 I, j# q5 U4 o) S+ k1 @# [: w6 n
    这个词早在南宋北金年代就有记载,到底算方言还是普通话还是古语啊?
    # d: Z# [0 z$ T% J
    ( B2 y( Y0 u! K4 R/ ~% O- ?遇到解释不清的问题,赖方言、赖联绵字、赖假借,再不就赖古百越语底层,我觉得都不满意 —— 我倒没说我的解释一定对,不过好歹也算找了不少合理线索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1: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19-11-1 21:56 编辑
    3 Q4 [2 p) n, v1 b1 s" P# A* s6 t& P' p2 t6 F! x. b
    再补一个,北方话里面常说的「蚂蚱」,本来是「大号的小虫」:
    : P7 m9 x! L8 W% c7 e; E7 m2 p' Y- b& Q2 |/ \$ u2 E
    蚂 mǎ     " G2 j& Y5 C/ C$ |( U, D
    本作马,许多昆虫的名称之 前加马字,取大义,因而作蚂。故 它不单用,只作词素。蚂蚁,本指大蚂蚁,唐 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十七:“秦中多巨 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然后引申指一般 之蚁。蚂蜂,较一般蜂大,且蜇人。蚂 (mà)蚱,指大的蚱蜢,后亦引申指一般蚱 蜢。蛭(zhì)又称马蛭、蚂蟆,加马字,亦取 大义。植物加马字者如《尔雅·释草》“葴, 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也。”
    & f* x* t7 P1 [  r' M3 h  q
    北方话能说「大号的小虫」,南方话自然可以说「硬壳的小虫」啊
    5 I, D: s. E; J$ U- f
    : S$ f# ?8 n* Y8 e$ y. @0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
    + [3 z5 n* i) A7 T6 C( j2 W. c/ ]" D* k. w9 r
    螞蚱  màzha
    1 B' Q2 |$ l7 S亦作“麻札”、“馬札”等。即蝗。《直語補證·麻札》:“揚子《方言》:‘蟅蟒即蝗。’注:‘蟅音近詐,亦呼虴蛨。’今北方人呼螞蚱或麻札,即此二字顛倒聲轉之異。《元史·五行志》:‘至元五年,京師童謡曰:‘白雁嚮南飛,馬札望北跳。’隨俗寫耳。”
    . \, l5 [: h3 t3 e
    北方人「蚱」「札」可以混着写
    . R: S* j7 N$ q9 J, e9 a8 a. J/ b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2-8 08:54
  • 签到天数: 90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11-1 2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11-4 14:19
  • 签到天数: 39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11-2 00: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闽南话叫噶(轻声)抓(抓第二声)

    点评

    往北点,莆仙话叫 “噶 rua” (阴平 阳平)  发表于 2019-11-2 12:26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8-25 10:07
  • 签到天数: 122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11-2 08: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甲”表示硬,那“鸭”有“甲”旁是因为嘴硬?
      `- p9 A9 D( q; B) G' T, j以上玩笑~5 S$ i7 m. {3 [! d. L+ V
    觉得楼主说的挺有道理。探讨一下,“樟螂”是不是还是来自“香娘”呢,因为“樟”也可以解释为香的意思,而“娘”就是“女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81020)。而说“章”是“明”则有些牵强,因为“章”的“明显”之义是来自“花纹”的义项,并没有“明亮”的义项,蟑螂也不是以身上有花纹著称的。
    + F# ?/ o+ O& I5 h" d" M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橙子 发表于 2019-11-2 08:38
    - t5 s& z* @5 C% R) i“甲”表示硬,那“鸭”有“甲”旁是因为嘴硬?
    % T3 Y' k5 G# i. l# i以上玩笑~
    8 q! Z0 x5 ^( {; @" Y觉得楼主说的挺有道理。探讨一下,“樟 ...

    1 q/ b2 {7 }) o) @3 c, N其实我跟你想法一样,「樟」「香」有关系。只是语源这个东西不太好下定论,所以《汉语音义字典》的说法我是姑妄听之
    & T7 X, D# c+ ?( L+ W+ F2 U9 j
    - V' j8 p  s8 b) W: _主要是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没有《本草纲目》的材料、「蟑螂 又写成 樟螂」的材料,这点很讨厌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0-13 07:34
  • 签到天数: 20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11-22 1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新闻,经常出现“曱甴”,翻开各种词典,只知道意思,但不知如何读,现在看到,豁然开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3 19:06 , Processed in 0.0240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