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上市,转一则书评 7 G3 N8 E( v' d" e5 e3 i, C
, r( D- Y$ H6 ^/ D B$ S) X8 }最近我常常用《近代汉语大词典》这类近代辞书,感到近几年这方面的大部头质量不错,很有启发,这套自然是不容错过了。6 |# ], J6 T: d7 }: k
& ~3 [3 Q) c' d4 y w! h3 X) e' Y! \6 b3 |
敦煌吐鲁番文献 字词考释的里程碑——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2 Z% e! ?. D4 c3 }- H& e
郝春文: H" U' o" ]* [2 n2 N
. r& H1 w! J- j6 d, B. S5 f& ~, X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张涌泉、张小艳、郜同麟 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3 m) k- \; K/ `7 ~2 v7 |1 G" c
% i. @' S3 z" Q) {, m' @8 M; s 【读书者说】 9 `4 p( \+ N; ~/ _' c/ q8 ?2 L
4 B! K8 v9 Q) F8 ?/ I 全面收录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于2022年年底付梓成书。550余万字、皇皇两巨册的大词典,收录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以语词为主,共收条目21800多条,堪称有关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考释的集大成之作。
7 [. v7 K3 @% C3 L3 S9 s5 b6 k& S% s+ [/ L' o
总数达七万多件的敦煌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中古时期语言资料,其中以白话为主体的变文、曲子词、王梵志诗,以及斋文、书仪、契约等历史文书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文献,都是研究近代汉语的语料宝库。对于敦煌文献在语言研究方面的巨大价值,我国语言学界早已注意到。20世纪50年代,蒋礼鸿先生推出了划时代的名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对变文中的一些当代人比较难懂其含义的字词进行了考释。后来,他又主编了《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收词的范围略有扩大。进入21世纪,我国学界对敦煌语词研究的语料范围进一步扩大,陆续出版了《敦煌文献字义通释》《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以敦煌文书为中心》《敦煌书仪语言研究》《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敦煌契约文书语言研究》《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逸和疑伪经为中心》《敦煌道经词语考释》等一批专著,语料范围从变文等“俗文学”作品拓展到法制文书、书仪、契约、社会经济文献、佛教文献和道教文献。
0 h9 E& @3 F( [5 {! _, s) F
2 O) d7 h: [' X& D* C! j 然而,以往的专著和论文多限于对某一类敦煌文献中的语词进行专门考察,而且这些考释成果大多散布在报刊或专著的行文之中,读者寻检利用不便。因此,全面汇集前贤相关成果,把对词语和俗字收集考释范围扩大到所有敦煌文献,编纂一部集大成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就成为敦煌学界亟待完成的重大学术工程。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为敦煌学界阅读、整理敦煌文献提供了重要工具书,也为语言学界了解敦煌语词和疑难俗字提供了基本材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学术成果。. X9 ~5 A$ w) K- k
* K8 R$ P1 K: S, {& b5 w( T 由于敦煌文献数量巨大,全面搜集其中的有用语料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的海量工程。截至目前,很多敦煌文献没有释文,需要辨识大量古代手写文本,这更增加了搜集材料的难度。所以,编纂《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既是一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工作,也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
( d& } S& J: R% t0 p8 a- z; |4 f( Q0 t, K: T
以张涌泉为首的词典编纂团队从2000年项目启动到词典出版,历经22个寒暑。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把磨了20多年的宝剑出鞘了。
2 r7 F, ?* q, Y, g7 ]
7 Z, y; E7 Z. A5 n" G$ S 与1994年出版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共收条目1526条)相比,《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所收字、词(21800多条)比前书扩充了十多倍,是迄今为止对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考释的一次最大规模最彻底的集成。
' E# }1 n3 y" m6 d6 C5 ^+ I. O8 R) C) b O/ S, y
特别应该指出,《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的编纂者所做的工作并不限于“集大成”,他们同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8 m H- C8 n% X" k, O8 L' y! S& q$ W/ v$ B
其一,本书的释义融入了编者自己的新见解,举证也更加周备严密。如“北斗”,《敦煌文献语言词典》释作“壁斗(墙壁)”,认为“北”“壁”双声通用。本书列举了弗96“双恩记”和传世史书《资治通鉴》中的材料,证明原《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所引之伯2035背“解座文”和斯6551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中之“北斗”均应为北斗星座,借喻极高之处,从而纠正了原释义的错误。又如“比者”条,《汉语大词典》释为“近来”。本书则引证敦煌文献伯3774“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龙藏析产牒”、弗96“双恩记”、伯2354“投金龙玉璧仪”等文书中的实际用法,说明“比者”还有昔日、过去之义。由此可知,以往辞典所列此词之义项未能周遍。又如“崩背”条,《汉语大词典》释为“指帝王之死”,本书则引证敦煌文献斯1438“书仪”中之“大师崩背”,以及斯361“书仪镜·吊遭父母丧书”中之“尊府君夫人崩背”等实际用法,指出“崩背”本指帝王之死,后亦泛称尊者之死。这样的释义,显然比以往的释义更加周全。举证更加周备严密的,如“防援”条,《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所举敦煌文献用例仅“不知名变文”一例,本书则增列伯4525背“归义军节度使曹致蕃官首领书”、伯2754“唐安西判集”、斯4453“宋淳化二年(991)十月八日归义军节度使下寿昌都头等依例看侍防援兵将并官车牛帖”等三例。再如“伴涉”条,《敦煌文献语言词典》仅举“庐山远公话”“下女夫词”两例,本书则增列伯2721背“舜子变”、伯3211《王梵志诗》及《佛本行集经》等四例。" q/ W6 q- Y1 ?# w0 e
" ^. r- \; X, F' t. V# W% R& Z, j/ Q
其二,本书增加了大量的新条目。这些新增的条目都是编者自己通读敦煌吐鲁番文献爬梳所得,并首次对其进行考释,因而都属于新成果。如“赤㾄”一词,未见于以往的辞书。本书编者根据古代字书《龙龛手镜》《玉篇》,仅知“㾄”音由,是一种儿童病,但具体病症不明。编者进而在伯2115《张仲景五藏(脏)论》找到了治疗“赤㾄”的医方,并考出其在传世文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又作“赤油”“赤遊”,是一种小儿皮肤丹毒病。因其症状主要为“红肿”与“游走不定”,故谓之“赤遊”。“赤㾄”“赤油”与“赤遊”为同词异写,“油”是“遊”的同音借字,“㾄”则是指称“赤遊”症的“遊”的后起专字。又如“火㸌”一词,见于斯986B《道要灵祇神鬼品经》,与刀山、剑树并列。以往辞书收录了“㸌”字,音霍,释为光亮闪烁貌。这个释义与敦煌道经中之“火㸌”一词语境不合。本书编者检索到《正统道藏》中之相关文字,“㸌”字作“鑊”,并进而检索到南朝梁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七诸释部难陀出家八“遍至地狱,见种种苦痛。有一火鑊,狱卒围绕,汤沸火炽”等例,确定“火鑊”指汤沸火炽的鼎镬,即镬汤地狱。而斯986B道经中的“㸌”当系“鑊”的俗字。像这类由编者新增考定的条目,在《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准确统计该书新增条目的总数,但通过部分条目的查核,可以推知这类条目应该占该书总条目的一半左右。$ Z5 B3 s6 F- C/ W* o% ^+ t. T [
* I% a. O% H! c, g9 u; F+ J7 g! ^8 U/ E
由于《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创新,就使得这部集大成的辞书同时具有了很高的学术含量。
4 K0 c5 q3 Y- H- j
1 |8 t: Q3 I, N1 K 此外,《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在编排体例方面也做了创新,即按字群和词群的组成模式顺序编排。该书凡例规定:“字头下先列单字条目(字头本身也属被释条目的,次于字头排列;其次为异体俗字条目,按字形演变的脉络为序,与正字关系近的在前,远的在后;再次为通假字条目,按笔画数多少为序),后列多字条目。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的正条用鱼尾号【】括住。多字条目的异形词或假借词一律排在正条之下,用〖〗形鱼尾号括住。”根据这样的设计,该书的编排是以现今通行的繁体字为字头,字头按音序排列,异体俗字、同音别字条目与其正字、本字条目全都排在一起,形成一组组字群,而多字条目则形成一组组词群。具体而言,主要含括异体字群、通假字群、异形词群三种类型的小群。如“伞”字条,先列字头“傘”,其后排列三个俗、异体字(1840页),构成“傘”字的异体字群。! v1 A6 v8 R% V8 l
5 I; g0 u5 C. e5 X6 c& R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字的数量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汉代的《说文解字》不过9353字,而今天的《汉语大字典》已收单字60370个。其中后来的很多字都是在同一个母字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新字与母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如此,词语也大致如是。《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把那些因为形变或借音产生的异体字、通假字、异形词归并在一起加以解释,不仅为读者的检索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些字词的来龙去脉,这是学术词典编纂范式上的一个创举。( c; c- Q8 b1 C
5 s* T8 J) p& r2 M 总之,《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具有收录字词齐全、释义详尽准确、编排体例新颖等特点,堪称敦煌文献语词和俗字考释的一座里程碑。
- G$ w( i- m; J U b3 ^0 ]
% I) V. l Q( a Q% z0 \2 Q" h7 m (作者:郝春文,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