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朋友帮忙做的,我只是打了个包。
- N. } x; C7 i
' A5 x$ K+ Q9 ?+ y8 K' Q怎么说呢?这个老字典,其实十几年前就有资源了,只是一直没人做mdx罢了。
& A' T- y j9 ?) u3 W
: D, z/ I# A. I8 e. x% y+ e: A s8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因为贸易、外交等活动,开始了对外国语言的学习。英文字典、词典遂成为国人学习英文最有效的工具。1923年,执出版业牛耳的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以美国最通行的《韦氏大学字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第3版为蓝本,编译出版了《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简称《韦氏大学字典》)。该字典是民国初年出版界在辞书领域西学东渐的一大工程,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中美两国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
; _* Z( t- u. F/ P$ i0 Z6 a/ R$ P; a& K7 ~8 ~: Q
图像质量一般,粗略匹配,在这书面世100周年的时候,这个待遇好像有点寒酸了 —— 不过反正正牌商务印书馆也没纪念这100年不是!( [4 y: s$ p# g/ h2 ^7 | W8 m8 a
. a9 r. y! e* r6 p1 y8 u下面摘一下相关资料。资料里提及的好些其他辞书也是有mdx的。
# @* M0 `7 k) c' B) P
$ E. U/ u% b0 H一、《韦氏大学字典》的编译缘起
9 B8 p: }( @+ N* P$ H1 d3 u7 k. S% c/ S' K: A9 C4 ^" d# T/ M; D
商务创立于1897年,这是甲午战争失败后的第2年。“当时维新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变法自强,热心学习外国语文。”[1]借助上海各界学英语的风气,1898年商务经理夏瑞芳以英汉对照读本《华英初阶》打响了商务的品牌。
. {3 |! _5 X+ V, p4 _! m) Y# \" L3 ]- S& t% t" M; g7 ~" X
当时“各省华英学塾风气渐开,但学者虽有诸书参考,类多词不达意,头绪纷纭。惟字典一书,实群书之总汇,在初学已学者均不可少。”[2]72在上述背景下,商务开始了英文辞书的出版,并于1899年出版了第一部英汉字典,即《商务书馆华英字典》。此后,其他不同规模的英文辞书相继问世,比如《商务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1902年)、《商务书馆袖珍华英字典》(1904年)、《英华大辞典》(1908年)、《新订英华字典》(1911年)、《英华合解词汇》(1915年)等。编译英文辞书也由此成为商务的出版传统。9 B# h* Z) z( b4 L5 p
) [* C/ _6 N6 f5 ]9 C/ v
韦氏系列字典是研习英语者所熟知之书,其中1890年出版的《韦氏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即通常所说的初版《韦氏大字典》,一经出版就成为世界三大权威字典之一。该字典解释清楚,定义精当,广收各科专名,实用性及知识性强,非常适合阅读英文书刊的非母语读者。20世纪初《韦氏大字典》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售价太贵,而且又是用英语解释英语,非一般读者所能承受和利用。' ^ s0 F$ B4 v- I8 t4 k' s
( N- Z' h- Y2 _9 p" E" Z" w$ N* | 鉴于这部字典的良好声誉,商务很早就想向读者提供这样一部百科性的英汉字典。1905年,张元济曾约请颜惠庆主持翻译初版《韦氏大字典》,但是颜惠庆不过“略译数纸”就放弃此计。结合当时的情形,主要阻力在于:字典庞大,词条浩繁,找不到合适的多专业的译员;译订耗时多,出版周期长,商务财力恐难以胜任;加入汉译后字典更为巨大,价格昂贵,非当时读者所能承受。鉴于编译条件不成熟,颜惠庆改变原定计划,“取英国纳韬耳善本改译,有不备者,再以韦本补入”,后编译完成《英华大辞典》。[2]148上述编译尝试也成为日后编译《韦氏大学字典》的问路石。' P7 E' d! l& o4 }* Y) a! `
7 p8 |$ g9 s( m) O! U
二、《韦氏大学字典》的编译过程
3 M) ^" n$ a; C0 y" |
; u$ x; W2 F" Q C% |4 T&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中国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商务实力也日渐增强。另外留学生日渐增多且陆续归国,此时编译韦氏字典的经济与人力条件均已具备。1916年,张元济开始担任经理,成为商务名副其实的灵魂和掌舵者。为扶助教育,满足市场需要,张元济决定以《韦氏大学字典》为底本,编译《新英华辞典》。《新英华辞典》后改称《英汉大字典》,最后定名为《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 z# u @- a+ R; b6 P' g! X
% a7 ?" E: p1 \+ b 《韦氏大学字典》是《韦氏大字典》的简编本,是美国最通行的一部字典。第1版诞生于1898年,第2版、第3版诞生于1910年、1916年。1908年到美国留学的蒋梦麟曾言:“凡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无不购备一本,置于座右,以供读书时参考。”[3]前言
& g% e6 \$ v3 y
( f' ]2 u, x+ v 1916年11月18日,张元济邀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首位留美博士、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负责编译之事。1917—1918年,张元济与郭秉文围绕字典编译事务,多次沟通交流。比如编译酬劳,1917年1月6日,张元济决定按照郭秉文来信所拟办法,顾问由其聘请,将来的酬劳,视顾问之繁简而言。[4]1401917年7月27日,商定编译费用每面6元。[4]236又如译法问题,1918年1月11日,张元济指出:“遇有直译实在困难之处,不用直译,应于本页稿纸右旁上边用红笔标出‘某字注第×义,不用直译’字样,以便敝处可加商榷。”[4]309
/ c% l) R- m: T- }
8 R% C6 t4 s# ? 《韦氏大学字典》的编译由郭秉文总负责,特约国内各大学教授多人,在商务之外分任编译。“两年书成,仅缺首尾附录各章。稍加厘定,垂付刊矣。”[3]前言此时恰逢《韦氏大学字典》第3版出版,与旧版“增删损益之处,约居十之六七”。商务遂决定以旧版译文为参考,依据新版重新改译。为推进改译工作,1919年1月商务将《韦氏大学字典》的编译划归英文部下属的词典部。1919年10月6日,词典部脱离英文部独立,以张世鎏为主任负责其事。[5]新版编译改革了编译方式。郭秉文在字典序言中曾说:“取合作之精神,为分工之组织。凡专门名词之审定,声音训诂之钩稽,各以所学,殊其供献。至于辨析群疑,则必参酌众见,折中至当,而后为安。”[3]前言编译团队共计37人,除商务以外,参编人员涉及东南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多科学者。
5 G& u* M8 l! E- a( j+ f# X& ^: G* n4 r. Q
这部字典在主编郭秉文、张世鎏带领下,比照原版,一字不易,添附汉解,补其阙疑。1923年以《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之名发售,12开大本,1768页,超过10万个词条。因大小近如抽屉,为查阅方便,字典侧面还按字母排列顺序,设计了32个翻页扣手。
) m; i+ t+ {% f- I
2 q" J) B( [& E2 G5 u 这部耗时近7年才得以完成的字典,基本实现了颜惠庆所言的“译行则藉作梯航”的编译英文辞书的理想,同时还兼具多方面特色。第一,完整引进美式字典,标志着中国书业袭用美国辞书的高潮。第二,使用了英语、汉语双解。“阅者对照英汉,可证彼我文字之异同,而得相当转译之原字,于棣通思想,最有裨益。”[3]前言第三,由于是《韦氏大字典》节略本的汉化,所以词源信息丰富,同时记载了普通语词和科技术语的用法。第四,按专长翻译词条,保证了译文质量,被日后《综合英汉大辞典》等大部头辞书所借鉴。最后,原版字典贴切且简短的译文、新词的增收、补遗的设置以及新国旗的增设共4大特色均被汉译本所承袭。
$ D L# i& @$ v/ H& E5 O7 P* h1 y1 p& D2 P0 m; T9 L" W
6 p3 X- p/ _- r7 K9 m$ E7 \8 Q
至于说这书对今天学英语的人有没有用,那就看个人咯: ~5 U2 v/ b. {! r R
7 ^+ O5 w/ X3 k* D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