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何培养英语思维?
何谓英语思维?简单来说,就是think in English。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一个外国人对话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先把他说的英语翻译成中文,再想好回答后翻译成英文。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这样交流的速度太慢,外国人很可能对与你的交流产生不耐烦的感觉。同时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英语口语学习。那么如何停止你的大脑继续自动翻译英语呢?
答案就是把你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是适合你的都可以拿来用。
比如以前经常在经验贴里看到的给家里的东西都用英语贴上标签。
大量的听是想要说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native speaker说英语时存在大量的连读、略读、音变等现象,加之大量slang的掺杂以及各地的口音不同,都会造成理解障碍。所以只要当你解决听力问题后,才能谈说的问题。
除了贴标签,还有赶快扔掉你的英汉字典吧,对于培养英语思维来说,英英字典是最好的,继续用英汉只会让你的大脑难以摆脱翻译的循环。
但是我还要说的是,根据习惯养成理论,英语思维不是一蹴而就,一天就能炼成的,需要大量的练习,尤其是如果你不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就更是如此。
所以心态超级重要,良好的心态不会使你半途而废。祝大家早日养成英语思维!
我认为英语思维是根本不存在的,大量有效输入模仿后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脱口而出而不是边说边想。 本帖最后由 deeke 于 2018-2-3 15:25 编辑
问题1:阅读英文时总会在脑袋里自动翻译为中文,降低速度。
分析:中文是母语,英文意思不熟,需要中文作中转。
问题2:查询英汉双解词典时总会先看中文释义,经常懒得再看英文释义。
分析:人的注意力优先集中到自己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图文并茂时会先看图片,英汉双解时会先看中文。
被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一万年,不知不觉已变淡,我觉得原因是:英文句型、单词的意思、搭配、使用场景这些内容在脑袋里的印象越来越深,慢慢与中文印象的差距减小了。所以学语言就是形成条件反射,积累、模仿,让大脑里的印象变深刻。
个人经验,供参考。
喬治兄 发表于 2018-2-3 13:02
ingwn11 兄:
純建議...最好是連睡覺也放著循環的情境式的MP3
乔治兄的建议不错。
其实,英语思维必然经过英汉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阶段。
想抛弃英汉直接英英同样不现实。
必须经过外国人不耐烦的阶段,培养足够积淀后,才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英英思维,这个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练习、适应和自觉遵守的过程。
以上胡诌。 其实我觉得,听力和阅读多了之后,有时说话就自动从嘴里蹦出来词儿,听别人说话就直接从脑子里明白人家在说些什么,虽然我不见得会翻译 ingwn11 兄:
純建議...最好是連睡覺也放著循環的情境式的MP3
這樣夢境也許會有金髮辣妹的出現來幫忙指點迷津
夢境學習和潜移默化的融入英语思维{:4_105:}
喬治兄 发表于 2018-2-3 13:02
ingwn11 兄:
純建議...最好是連睡覺也放著循環的情境式的MP3
我有时听广播剧睡着了,但然并卵,醒来啥感觉没有 本帖最后由 喬治兄 于 2018-2-3 14:12 编辑
afreeelf 发表于 2018-2-3 13:58
我有时听广播剧睡着了,但然并卵,醒来啥感觉没有
是的,小弟的夢境也都是往往光怪陸離,都是些日本 AV 現身指導,隔天起床都精神不是太好{:4_105:} elusty 发表于 2018-2-3 13:57
乔治兄的建议不错。
其实,英语思维必然经过英汉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阶段。
想抛弃英汉直接英 ...
elusty 兄:
您的建議比較中肯
小弟的才是純胡诌{:4_105:} elusty 发表于 2018-2-3 13:57
乔治兄的建议不错。
其实,英语思维必然经过英汉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阶段。
想抛弃英汉直接英 ...
其实我觉得是,首先明白了这个词的大概意思,再经常在语料中碰到,通常就自动会用了 中国人 看得懂英语 ,听不懂英语 ,我就是这样 jorejore 发表于 2018-2-3 17:31
中国人 看得懂英语 ,听不懂英语 ,我就是这样
严格来说应该是说不出英语 摆脱母语思维?能否摆脱?是否需要摆脱?
有一个现象不知大伙注意到没有。中国作者写的英语书,包括一些通用的英语/语言学等学科的教材,甚至包括在国外大学教学多年(教中国文化相关的学科)的作者的作品,往往很容易看出是出自国人之手。因为其中有很明显的与中文的对应、对译。把同样的内容、题材与英语者的作品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来。有时候,母语是其他语言而非英语者写的英语文字也能看出来作者是非英语母语者,尽管并不懂作者的母语。这说明,即使这些英语写作水平相当高的人,也难完全摆脱母语的影响。
当然这些教授的英语的英语未必是非常高,尽管他们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至少是合格的吧)。能够用英语熟练写作的中国作家,我了解的不多。老舍和林语堂算是两个,至于他们的语言(英语)如何,我没有看到过评论。但是能用英语写作,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自己写一点东西就知道了,不是不能写,而是写得太慢,要频繁的查查查。能写得出来、写得正确已属不易,至于写作的水平,则几乎顾不上了、谈不上了。别人我不能妄加揣测,至少我自己是这样。
但是反过来说,英语学习的目标是不是一定要达到母语者的水平(普通或较高水平,例如语言能力一般或较好的英美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呢?我觉得非自小在英语社群中成长的人(可以说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或母语之一,或近于母语)来说,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很多在英美法(法语)生活、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人,英语水平也无法和母语者相比,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一流的大学授课、在一流的公司工作。当然,前提是他们要能够较好地进行一般的交流、沟通,包括听说读写。
窃以为,母语的影响是很难摆脱的。英语水平越高,脱离母语的可能性越大,尽管完全摆脱恐怕不可能。但是又反过来说了,有母语的痕迹是否要紧呢?如果你是用英语写作,作品的语言不地道,充满了母语的痕迹,那自然不好。但是非语言类专门工作之外的英语运用,有点痕迹又如何呢?只要能清楚、正确地表达,达到顺畅交流就可以了,我认为。
实际上,母语不仅难以摆脱,而且是学习外语的工具或中介。除非在纯外语的环境中学外语,人们学外语都是通过母语的中介来进行的。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会形成一种理论上所称的“中间语”,同时目标语和母语的特点。平常所见的外语学习者,恐怕其外语大部分是这招“中间语”(我自己也包括在内),水平越提高,目标语的成分越大,母语的成分越小。但是那些事目标语的内容、特征,那些是母语的,很难简单、明确地切分开,因此“中间语”主要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很难拿出一个实体的东西,说,这个是中间语的一个实例。
本帖最后由 afreeelf 于 2018-2-3 21:17 编辑
a218218 发表于 2018-2-3 20:46
我认为英语思维是根本不存在的,大量有效输入模仿后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脱口而出而不是边说边想。 ...
有道理,就是条件反射,输入多了就可以输出更多,看英英词典就可以用英文思考是很荒唐的,你平常和老外交流,都要脑子里翻译一遍再明白,那为啥用英英词典就不用脑海翻成中文再理解呢? 熟能生巧,别无他法,幼年生活在多语种环境中就可以偷工。有生之年,若语言障碍消失,才是一大幸事,可能性概率太低,有权阶级都不会放弃语言壁垒的。 本帖最后由 喬治兄 于 2018-2-4 01:57 编辑
yhemusa 发表于 2018-2-3 20:56
摆脱母语思维?能否摆脱?是否需要摆脱?
有一个现象不知大伙注意到没有。中国作者写的英语书,包括一些通 ...
yhemusa 兄:
因每種語言的構辭法均不同,發展亦不同,同樣的東西,其各自表達往往差異甚大,往往也影響更深底層的思考方式,學習語言事實上往往附帶文化,社會,人文......簡直是全盤的,更甚之也可像是中毒一般
怎麼說中毒呢? 因要中了毒才能融入,中了毒才能順著此構辭法的思考邏輯來讓你要表達的東西 to make sense to those who ar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也僅有此法別無其他捷徑
同樣的以中文母語的我們必然很難融入,構辭法之差異甚大,加上中的毒不夠深如何用英語思考
小弟認為此非光以機械式的重複練習就可以全然補足
重點還是必須熟捻英語的構辭法的思考邏輯
就像 C or Python...程式語言一樣,寫程式也必然要熟捻其語法
否則 compile 時也會出現 syntax error
至於程式對不對也要 debug 或看 output
能compile出來表示語法基本正確只是不知表達是否是你要的東西時則要看 output
若 output 是對的但跑得很久效率不佳
那則是技巧問題相對語言的也是用詞遣字選的不好或表達上邏輯繞了彎
同樣情況也在各語言上不是嗎....
感谢分享,这种很实用 我很同意楼主说的一个关键词,沉浸,如果沉浸式的学习(最好是被扔到native Speaker的国家)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养成英语的思维模式。 嗨还是要继续努力学习啊 练个三十年应该可以入门,一甲子算是小有所成,勤奋点在死之前应该可练到作梦都用英语作 skyrule 发表于 2018-3-29 08:38
练个三十年应该可以入门,一甲子算是小有所成,勤奋点在死之前应该可练到作梦都用英语作 ...
听起来 好吓人呀 本帖最后由 nickatuk 于 2018-8-30 08:28 编辑
其实个人认为并没有所谓的英语思维,而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就好比绝大多数的母语为非英语的人在数钱或者快速的数数的时候都会不自然的用母语.同样比如在海外留学的人,比如一个概念是通过英文来学的,那么让他/她把这个概念翻译成中文是很困难的.道理就像前面所说的,只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事情.母语为英语的人的语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如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好,但是语言这个东西,说白了还是以交流为目的.大家互相听得懂,听得明白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有更高的要求的话,我觉得跟读背诵<经济学人>有声版以及大量的反复的看英文电视剧(第一遍双字幕,第二遍英文字母,第三遍无字幕)是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关于沉浸式教学或者学习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个见仁见智的东西,大量的在国外呆了十几二十年的人,英文仍然是一塌糊涂.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comfortable zone,很多人出国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当地的华人圈子,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也是听英文听得多,或者说能做到完全沉浸了,但是效果吗,就很呵呵了.
本帖最后由 meowgood 于 2018-8-30 15:24 编辑
英语思维还是有的,说是思维也可以说是比较总结出来的惯例,就是语言本身的差异(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印欧语系之间的思维差的就不大,比如法意西葡这样的),加上wasp文化圈(英美澳加新)和汉字文化圈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用泡学来类比,就是各种框架和惯例的差异。
但是和楼上大神说的一样,只要能交流就行,和语法之类的关系不大,那我就讲讲口语中思维的一些看法。英语口语里提倡把事情简单的说出来,讲究直接不拐弯(指逻辑上,并不是说说话不委婉),突出重点,情态动词就表达一定的情绪,更讲究逻辑,也讲究用“tentative”,商量试探的语气,比较多用“We”和“It”,蛮少用“I”,善于名词化,善于简单动词常用,然后比较精确化,比如表示不同程度的“尖酸刻薄”,“吹毛求疵”,你去看看gre,托福单词里有多少个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就知道了。
所以如果想在非母语环境学的满地道的口语,可以学习这些思维,然后掌握各种topic场景下的单词,然后学习一些常用句型和常用动词(take,come,do这些),推荐“365口语大全”,“Eslpodcast",摩登家庭,“图解词典”这些,学完了,日常交流理解绝对是不成问题的。 二语习得理论里讲过孩子在12岁之前沉浸式学习能达到母语的水平(国外的ABC,CBC学汉语),或者类似在加拿大一些省,有法语沉浸课程,效果确实特别好,这个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那么孩子怎么学的语言?善于模仿,善于建立记忆宫殿,通过图片(图解词典,小学语文书)+语音(点读pdf等)+语伴(老师或者同学或者周围环境,比如french immersion 这种有假期搬到蒙特利尔瓜蒂诺这种英法双语城市去搵一份工做几个月)的模式来回刺激反馈,这些资源,其实泥潭的大佬都分享过(比如加州学校的教材,真的非常棒)。
但如果你说写作(论文写作)的一些(句型多样化,长难句),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有过几年在外生活的经历,反正个人认为学英语和环境有关系,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原版教课书,电视剧,还有杂类资源,网络收音机,电视台,包括国内的CGTN和CRI都不错,加上libgen这类,大学mooc,如果你搜索能力够强,完全可以达到和外国一样生活的体验,就是互动少了些(但是在外生活会yesnothisthat加上翻译软件,其实就够了),但是足够充实词汇量,口语运用能力了,应付外企或者国内考试,雅思托福考个average的分数更是不在话下。就和非广府人学粤语,有看tvb,有看“外来媳妇本地郎”学会的,异曲同工吧 真不容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