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7 1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我的心得:, U) n. A8 W/ v2 I& b9 T
总体言之,有,语言是有限的元素化生无限的元素的艺术/技能。. A; P7 o4 W$ o
反之,学习语言就是从无限的元素中去覆盖、提取吸收有限的元素的过程。
% J' ~/ c) m( F一门外语的熟练度,就是对此门语言的元素的覆盖率。
, H2 F. n" w9 q" p这个覆盖率从哪里来?/ V% ]( c3 @) I) @% I% e# y# i) @4 I
必需是从understand meaning中来。也就是大量的comprehendable的输入。建立和mind sets对应的条件反射。这和像语言学家一样研究一门语言,是不一样的概念。' k( M# c3 s- k6 J, f6 c
然而对于外国人学语言,不能像第一语言那样学。那个纯粹靠曝光。但是外语决然达不到那样的量。- C" ~ Q0 j- g5 E! ~4 ~
因此必需加入如同学数学一般的词汇、语法分析的逻辑内容以辅助。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接近native的流利。而这在第一语言获取上是没有的部分。
6 K I3 y5 y! w9 P5 @ ]- ~简单来看这样一个过程:出口是靠直觉的,不管哪门语言;不能像算数一样去想。然而择词、遣词造句的那一瞬间是要靠一点逻辑的,这个逻辑就是辅助的定位。它和同义词辨析、语法辨析等有关。
3 R8 }* n# B+ O: a6 _2 g! a& d x* g母语者这方面的累积纯粹靠经验;而外语学习者则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习加强这一块,从而在语境中加快对语素的识别和定位。) e* i' J5 ]# }2 K* @' |' J
总而言之,直觉的输入/理解是根本,语素在逻辑上的辨析和提炼是辅助;两者互为经纬,在外语学习中不可偏废。偏废就是低效。。这就是根本原则。( t" z1 [; i% Z9 k
--------------
+ {/ N v* s$ J1 E我感觉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应该关注语感/语法,首先培养语感流利。处理和学习语法问题。; _4 y/ U& U2 L8 E# f
然后在后半阶段,去处理词汇问题,培养用词流利。/ `* N4 t, O; X9 j4 {6 t. [
如果反过来,就会低效。
: X. B( {( M* [6 ~ps.同一个文化语言系统(不一定是统一语言学语族),互相之间的最大关联就是词汇。, E! W" [& `2 c5 T
而词汇是一门语言中比重非常大的、最难逾越的任务。所以统一文化系统下的语言之间互学会比较容易。" N" a3 _) O' j
比如中国人学日韩语,只要冲过了开始的语法、语感、语音字母这一关,后期处理词汇问题是相当便利的。反之中国人去学英语,需要处理的词汇问题则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和西方人要学中文、日文是一样的。很多西方人只是表面上能较流利地说出口,能应付交际;就像我们说英语一样;然而真正的能力——听说读写,达到熟练的标准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 \/ d( }$ T! ~( @) {$ ?4 [4 a2 z8 X# C+ J8 G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