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陆谷孙《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0 S$ a5 C6 I! h! C; C% x8 I
6 V& M1 L( K3 }# N2 S. Z 忘记是哪一位大家(昆德拉?)说过,夕阳的余晖使一切显出醇美。年时何速,一不留: E4 ]: i/ _6 l* X8 v* F
神,老已冉冉近矣,自己不但满了一个花甲,更成了复旦外文系现职教员中最年长的一
4 z$ O+ C1 |0 W% c; X0 T 位。夕阳的余晖下,重存往会,怀想亲爱,不时有一幅幅师长的影像游走脑际,寤寐无. Y' p3 z& l7 Q
忘!0 i9 k i7 O0 i9 X2 }+ u& }
0 q1 `2 W+ I4 D; g' U8 S
20世纪50年代初,内地的高等院系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改组调整。政治上向着苏联
% W6 ^; P4 N1 y% S& F( w" s1 h4 e 的“一边倒”导致俄语畸形行俏,而被贬作“帝国主义语言”的英语则迭遭砍伐,直到
2 s( \9 T |5 }3 B 全国之大只剩下七八个高校英语专业为止。复旦大学的外文系英语专业是当时硕果仅存$ J! {7 y2 @4 }+ i) H
的“七零八落”之一,更因为调入了原先分别供职于几家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和复旦以
/ p8 w) p* d" e- w3 y 外其他国立大学多位有经验的英语教师,一时颇有群贤毕至之盛,成为院系调整的“得. O O* {7 Q5 }8 K
益大户”。
2 F: ~7 Z' Z% g, T7 `6 Y6 o! @) {# ]1 S; k; O$ v
复旦外文系虽也有调出支援外校者,如冒效鲁先生之调往安徽大学,方重先生之调往上9 u8 L' }* j, w* i
海外语学院,林今先生之调往厦门大学,朱复、索天章等先生之调往军队外语学院(后; G3 e) E9 [5 s2 z
陆续调回),然与调入者相比,毕竟是少数。那时,作为学生,仰望复旦外文系各位师
( R; ^ j" [2 Z( L: g- d 长,真可谓芒焰熠熠,大才槃槃;居心向学之士,只要善从诸儒不同的学养和专长,博
5 q+ U$ ?4 j' p( q$ _; w 采并学,必可大有长进。
3 j) W/ S+ y- A" p- z
- h1 k9 W# v1 I8 eBig Three之一:杨岂深. Z& g" a7 L" R B% b' `
3 c+ ?& @& t3 H( k- X+ B' ?" u 先从当年被学生戏称为the Big Three(三巨头)的杨岂深、徐燕谋、葛传椝说起。杨
2 X' {' {! V& }, Y6 n, g 是继全增嘏、孙大雨之后出任外文系主任的,“在位”有年,人称“杨老令公”,“岂- A9 }! z- f) X( K) ^2 z
深”二字据说是他本人入世之初改用的名字,意在自谦;而“老令公”其实不老,比之
. C& }1 b$ J* Y/ V3 Z 今日的我还年轻好几岁呢,只是他体弱多病(或自觉体弱多病),作派比较接近老者,3 Z7 [ T+ ?$ h& b1 R7 l* ~
说话喘悸少气,声音幽幽,往往未及一半便戛然而止,一手已摁脉去也(英谚云:The
" I: n6 Z* g) |& E- B creaking door hangs the longest on hinges.扉虽危却长不倒。“三巨头”中杨寿最
b' X$ j0 t2 n4 W% | 高,足征此语)。
( D4 B' t, O% Q; \+ U" ?5 ]. l- e$ Z( v! S$ e2 Q
识书识人是杨岂深先生对复旦外文系最大的贡献,无他人可比。复旦外文系一度图书资$ R/ Q' u4 l6 j4 ~
料丰足,曾是兄弟院系羡慕的对象。例如后来被称为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反叛青年“* e+ r7 O+ X& c8 ]+ Q
圣经”的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书出版不久,外文系资料室已经购
3 m( q; }. E* |& Z3 H+ a 得,有位学者专程从北方来,竟把全书摘抄了去。“文革”爆发,大字报攻击杨岂深独- l" {! z3 O9 r" l8 u
霸订书大权,而且新书一到照例要送他先读,被他垄断多时,殊不知倘若没有这样一位4 k, P5 v/ q1 L1 D# O: B
读书多、涉猎广、信息灵的系主任早早重视图书资源的积累,复旦外文系就不会有今天6 C2 K, U: r E6 G# \ B
这样一点“家底”。
$ c7 o6 i A5 c3 ]( J) D3 J- B' P: e, ]
杨又知人善任,且有前瞻目光,早在中苏公开交恶之前,他已抽调俄语教师改行去学法7 X" F% q) X& q- y; ]( A% M
语和世界语,还曾拟议派人去学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一部分的拉丁语,以免“绝后”(出
$ e) I8 \& T) p1 J; S2 T6 m7 {' K 于种种原因,此计未成,幸有杨烈先生在耄耋之年,义务为系里的有志青年讲授一点拉! K2 n8 [" e8 H' a$ y. G
丁入门,致未完全断种)。我虽不才,当时还算年富力强。是杨岂深先生在我本科毕业7 V+ s# N( V$ w2 N3 o- n- c1 S
后的第二年,本人犹在攻读研究生的同时,把我推上最高年级英五“英美报刊选读”新8 J1 X! u+ s4 r* {2 n, N4 g& n
课的讲台,逼我奋发努力。事后想来,杨可能看到了我这人不肯轻易言败的好胜心和比
6 B* n8 y! K/ _ 较强烈的表达欲,这才把我往高处推去,看看能挖掘出多少潜力来,而正因为起点较高
0 Z2 m$ v% t$ `) c4 e' C$ U ,自己一点不敢怠慢,日后的进步也才更快一些。; C9 F- z3 Z" t6 F. w, O7 x
毋庸讳言,作为党员系主任,杨在当年是不能不紧跟政治形势的,在历次运动中误伤同$ y& p) i0 _6 T' H9 E9 ~9 m2 D
仁也是难免。一位嗜读克里斯蒂疑案小说的老教师曾对我说,她要写一篇某英语系发生
; ~1 `/ j) o: G1 h' T6 z 教师连环被杀的故事,侦探结果发现“凶手”竟是那貌似弱不禁风的系主任,虽是无稽
2 p9 n. I* P1 e' ?2 ]( _9 E 笑谈,与杨芥蒂之深可见一斑!杨早在“反右”之后便声称要以“forget and forgive
9 x+ A5 Q2 p% r9 Q" G* H V: A”(忘却并宽恕)的态度对待同事之间的恩怨纠葛,而在“文革”之后,在他的晚年,
5 Q, T8 ^- _9 ^2 G8 e 老人似更经历了一番大彻大悟。
+ m! y1 F% m J+ r$ _5 `
' `; C" _" V, w! HBig Three之二:徐燕谋
# \* N u- {1 O) a/ F% w4 b) `9 c8 L. O- Y' V- L8 `. @' t8 B! }4 L
“三巨头”之二是英语教研室主任、我的导师徐燕谋先生。从英五精读为我班授课(( X; t* N8 w0 f8 q( b
1961年)始,到1986年3月26日遽归道山止,徐老夫子于我有二十五年的师恩,
1 L* r) F/ r1 N; I 而自从我在1965年5月丧父之后,师恩中更融入了在我感觉中类乎父爱的感情。长' O* k3 j9 V5 T5 p# K+ A; `- O
江三月上刀鱼之际,夫子大人必令师母邀宴赐饭,“阿霁”(小女陆霁)享受徐家孙辈
5 k4 {1 ~9 p6 N3 k. W7 V9 g 待遇,频繁出现于徐老夫子诗中,凡此种种,都是明证。
5 K; N( U! W8 x* i' F
7 a* |! h6 T6 O 徐师是“文革”前高教部统编专业英语教材系列中程度最高两册(七—八册,与北外许
u& c$ w: ^) E6 e4 b8 r 国璋一—四册、北大俞大"五—六册配套)的编者,但从穿戴到举止可说是外文系最没
' L: v) ]8 s+ O& d 有一点儿“洋”气的人。徐蓄一头板寸发,脚踏黑布鞋,爱吃肉做诗,似更像一位中文( ~" n; l! X. C7 E" r% B, \0 ^9 A, K
教员。在他主讲的英国散文课上,他也确实会不时引用汉语的劄记、小品名篇,以为对
4 T9 n- m: J- F 比映照,或在滔滔不绝的英语讲课过程中夹杂着“性灵”、“机趣”、“兴会”、“气
, S1 D2 w& t! j5 W; T$ \2 x- J5 ]7 C 韵”等难以译成贴切外文的汉语文评术语,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在他布置的课业中更有9 V; X. Z2 N7 j1 J( d; {; ?
刘勰、钟嵘、司空图等的文论、诗论。按他的说法,中文根底单薄,洋文修养也好不到
. h- N: ?3 U& }9 S4 \1 R) C* ] 哪里去,后来王佐良先生曾对我说,他欣赏徐老夫子的话:“植木无根,生意无从发端
. G3 v: W! W/ ]: S4 e5 o 矣!”徐还常以他的“同学如弟”钱锺书先生为榜样,激励弟子们凌绝顶而览众山,甚3 R, O, p' R8 L, V2 E1 V
至向钱推荐过学生,但与此同时又告诫我们不可株守先儒,以附骥尾。" a# V7 O2 o [! V3 ~$ N1 g3 |0 b
. j. }( p6 u. M2 P% l7 B) b0 p: B# u
徐燕谋先生上课,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踱着步吸烟“热身”,讲课时也不喜居高临下站0 A; u7 y; ^6 K8 X
定在讲台,而是好在学生座席间的过道中穿行,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哪位学生要是“2 }# _' U9 t4 K
参与意识”特别强,抬头与他四目对视,或做出会意的表情,他便驻足与这名学生“对
; ~' z" D; J4 h/ g4 o3 i' R 话”一番,讲到得意处还会朝学生的肩部猛击一掌,然后扬声笑着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7 t8 k* S: o% ^”。一度,徐燕谋爽朗的笑声几乎可算外文系英语教研室的一块“招牌”,每周五下午' H/ W$ F# o u
来系办公室参加分组政治学习,循徐式giggle找英语教研室,绝不会走错门户。这笑声
Z& w: ^7 W2 g7 P) X! F9 W 到了“文革”忽归哑寂。原来,徐是敬老慈幼之人,家中长上和子辈在运动中罹祸蒙冤
2 ?$ Y7 I2 F! J3 O- ] ,这比之他本人在外文系所受的冲击,是更为难熬的精神折磨,于是十年浩劫期间,徐/ Q e) K2 |. \1 o/ \' D
在公众场合基本不再说话,兼之长年失眠的顽疾,就此种下了极度的抑郁。# ]: E; T2 T2 N; k. t8 F% M/ _
4 _# e1 X2 p u! B. }& j 徐老夫子有几个得意门生,说我是其中之一大概不算夸诞,但我几乎从未听他称赞过一
& Y, D) \9 Y4 J' g) g8 y 句(对他人说陆某孺子可教,甚至对葛传椝先生说陆诗偶有“义山风韵”,则是另一回
( K- W, l6 I" Z' K/ z6 ?5 a8 z3 ] 事,辗转听得这类评词之后我常乐不可支),多的倒是批评和警策。如果说1961年/ h& q' C: z/ ?
师生初次相识的第一堂课上我被徐师连珠炮似的问题(依稀记得问题涉及普列汉诺夫、6 y. A: C0 |* D/ D. a
高尔基等的文艺观)问倒,多少还算是一顿“杀威棒”的话,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挨剋
: I8 O, C! u+ [9 Y v; G 听训就是家常便饭了。我好练笔,但发还的作文卷上多处写着“勿无病呻吟”,“力戒8 m. V0 s& \+ ^' T2 H, ?3 }
藻绘”,“谈虚语玄,和者必寡”,“不脱依傍,何论登峰造极?”,“格律是紧身衣' ? _# S9 t7 a7 a: ?8 k% x
,不宜学做旧体诗”之类评语,其中儆戒的基调甚至延续到改革开放后我去国外发表论
) t( O8 k1 w8 z9 L& I. D p 文时。1983年3月,我在华盛顿参加一次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国际会议,并接受了0 X8 w# E/ A. c1 ~; Q
《华盛顿邮报》记者James Lardner的专访。采访记在该报发表后,我不无得意地给徐
3 U% P& |1 A6 d% `( b7 M& k 老夫子寄去一份,不料因此招来严厉批评,要我重温《汉姆雷特》剧中波洛涅斯给儿子3 O1 s. R9 P r# L) b- D: E9 V
莱阿提斯的“家训”:“Give eve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多听少说)% P) D5 A% C8 z. A
,复又毫不客气地告诫:“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深流)。回顾平生,言行- U. m. Q3 U% e6 {' L
所守,似尚无大缺,除家教外,徐老夫子的诫勉影响至巨!
7 m! b4 T; H/ ?8 a2 J& h! q- w+ C, g
Big Three之三:葛传槼
' U# E8 M% N" E- `+ A$ @8 C* }' X$ o( V' n, t0 r: m% ]
“三巨头”之三葛传椝先生是自学成材的教授和词典编纂家。系里流传的佳话是葛早年
5 l! L6 g2 Z& L0 t* B( K7 V8 D/ w 辍学,靠着电报局和商务印书馆的实际工作锻炼养成了敏锐的英语意识,曾致信Henry ^5 V5 L. Y1 g/ T# \: w' `% F, j
W. Fowler,专就此公兄弟二人的成名作《简明牛津英语词典》质疑指谬,F君旋写来, [- O# g; Q( y5 w, e5 v& }
回信,对英国之外竟有人如此熟知英语惯用法,大表赞赏,葛从此名声大振,时被沪上6 a9 E0 k/ e$ x m' ]
的英国文化委员会邀去向公众作英语演讲,并更加专注地钻研起英语惯用法来,渐渐成: ^7 w) t' ?; Y
为这方面的专家。学生戏称葛有三大法宝,即断定名词是可数或不可数,前面应加定冠/ E9 C9 V+ f$ ?0 {# o- T
词还是不定冠词,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遇到这三方面的困难,去向他请教,据说无
$ I8 a; c; C% p. e) c% j. N: J 疑不解。
& l4 O0 } v5 F2 w4 z
x3 a! m3 {8 H3 e8 l4 p 葛在英语惯用法方面的权威地位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始受到挑战,据说当时有某位英籍专
! a# U* o! m0 s1 G- ?' Z R 家在北外演说,要学生把葛氏《英语惯用法词典》扔出窗去——倘若他们真要学好英语
. {6 Z' Z. A& y& N5 V 的话。葛对此是颇耿耿于怀的,曾由他学生俞亢咏先生与那洋人几度鱼雁往返,后来据
- s: K- Q7 p, t& l3 h& I 说对方也改变了自己的极端看法。
6 o T5 ~% I) R3 P8 x. \
# B4 y& A% y: T( W. c7 R3 n$ X 葛传椝先生最大的爱好是词语,思想方法最为与众不同的是极端的形式主义。譬如说他
4 H" X' g, n( P; s 把语言和文学截然分隔,把搞文学的老师,如伍蠡甫、戚叔含、孙大雨、林同济,一律
, Q1 u' D/ Z+ T0 d& J3 W 称为“楼上派”(当年的文学教研室适设于二楼),而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教语言的教师8 r( j: T8 Q% x$ |# j7 p P `
则属于“楼下派”;读书可以忽略内容,只顾语言,因此从头至尾顺读和从尾到头倒读6 F8 {% ~1 s' O8 N1 x5 L9 a5 ~
,对他来说,并无两样;他向我班讲完著名的汉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 V, N* Y- }. c3 I8 @之后紧接着自问自答如下:“be还是不be,想到头还是be,你们看有多大意思,我看没
# o; J E; h% |# J: A' ?8 Y 啥意思。”) Q& `5 Y- v/ S, T+ m& r9 X
7 r& B7 M1 T: B& G4 z葛还反对任何形式的翻译,称翻译必生误解,我曾因此戏称他与翻译“不共戴天”,他; [7 H9 }# ?& E& j# i; ?. A
反唇相讥,称我“戴天先生”,又简化作“戴先生”,年长日久其孙竟忘我真名,每以
1 ]; e3 f1 ?1 |8 L7 V/ Y, d“戴先生来访”通报!葛爱玩弄词语,给人起一些并无恶意的绰号。上文说过徐燕谋先9 C6 R+ g% j. c
生“文革”缄口,葛从此称徐“金先生”(从英谚Silence is golden化出);某公语' f1 G& \/ a" V8 U g& M
速多顿,插入无数“这个”、“这个”,葛将此译作this,一度称他Mr. This,兴犹未
1 o, n w0 x* ^7 y9 q 尽,遂把this以中文的近似音化作“集思”,复将二字扩成“集思广益”,干脆称某公+ {9 ^- B# u( n- u4 a$ \1 _; c
为“广益先生”。从Mr. This到“广益先生”很容易看出葛传椝这位字迷先生曲折的思2 E" w) t$ j) k+ Q$ X
想轨迹。“文革”中学习极“左”理论,工宣队诱导知识分子们提出问题,从中掌握思
3 @# z; z* R. C1 I 想动向。葛受不了“钓鱼”式的骚扰,思索良久,终于问道:“帝修反若用英语代词指- U0 Z/ S# R% }
代,该用it还是they?”引得满堂哄笑。
% R8 \5 T2 C% |% [" ^- Z
+ c1 h0 z$ |/ ^# j3 ~ 英语娴熟到一定程度,常会有在熟人中间说上几句“洋泾浜”开开玩笑的诱惑。葛先生
$ b3 e& b- g# A7 ]; e) X8 E8 s 这方面的发明在外文系是尽人皆知的,诸如“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
( j7 W- |5 U) a- N5 h# W+ mpasty”(沪语“搭酱”的硬译,指不牢固,不出色),等等。可能是师门不同的缘故
1 g5 o# C4 w5 X* h2 g/ ?# f ,我感到葛先生最初对我并不友善,在我研究生第二年一次类乎今日里的qualifying
* v2 Q0 o; `; o test中,“现代英语”一门由葛命题,受试者仅我一人。由于出题缺少分寸感,我在封4 \- f; U! o/ Q
闭的屋子里从上午八点考到下午五点,权充午餐的面包和冰砖还是由某位学兄从铁栅栏6 B: b' K# j w: U" y: Y& P
外递将进来的。6 N+ b5 O9 D3 u0 c5 ?
" }+ h: y( j3 Y“文革”中期,葛与我一起被“发配”去编《新英汉词典》;再往后,特别是当他听说
" g7 S: ^$ F/ E3 \ 改革开放后补拟《新英汉词典》编写人员名单时是我竭力促成由葛领衔之后,师生关系1 s; ?- l+ @$ `, R& g$ E! ~
渐次密切起来。葛晚年寂寞,师母大去之后常过街来我处“吹牛”,见我在徐燕谋先生
4 @, L0 f0 g( i' K2 ?+ B- ^& { 死后发表在报上的悼念文章,曾喃喃自问他的身后不知有谁会作文纪念。我笑他生死之
0 c- o6 H7 ^# T5 ^: o! l0 u 事也讲“未雨绸缪”,并表示区区虽非葛门嫡出,师恩隆重,哭丧也是本分。1992
6 i# V- O8 o/ ?; q; {6 s 年7月29日,葛传椝先生在上海逝世,时我正客居香港,践诺写回一文,正好在大殓
6 x9 Q& X" c p% L# Y+ G' S 之日见报,当年说笑竟一语成谶!葛先生生时来访之频,有时令我应接不暇,尤其是杂
8 O/ P4 e+ C5 |0 L1 C# K- l9 u 事蝟集之际,故亦曾令小女以外出诓语挡驾。对师长如此不忠不孝,今日想来,愧悔自) M& p; {! F) q3 {5 Q# t% @
责不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