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21-10-31 20:57 |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本帖最后由 yanxl 于 2020-1-3 10:57 编辑 0 T" R$ {+ \9 K" `, ~9 G
: v" @+ o! ^) A3 u6 q* V书摘作者观点:用什么方式学都可以成功,这一点错儿都没有,也根本不必争论。本文没有否认这一点,也没有说非得怎样做才可以。但如果不讲策略,只是简单一句:刻苦学,多听、多看、多用,那大家也就不必讨论了,不用任何专家或理论,狂听广播,狂看书,狂看原文电影,狂背文章,狂喊都行,只要回去刻苦学 10000 小时就成了。那还做语言研究干什么?大家稍微静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刻苦成功的人一般都这么知名,倍受宣传?主要原因还是这样的成功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样成功的人也太少了,所以成功了另人格外羡慕和称道。很多人也照着相同方法做过,但大部分没做成,各种原因都有,这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个人觉得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的问题之一应该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宣传靠刻苦来弥补低效率,并不是刻苦学本身有什么问题,结果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学习策略正确和条件理想,达到流利外语的时间应该在 1000 小时左右,与母语学习只有约 200 到 300 小时的差距。如果是学和母语相近的外语(比如英语和法语),应该在 500 小时以内实现。我们的目的就是努力从 10000 小时向 1000 小时靠拢,而不建议大家努力用刻苦来体现自我价值。 中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困难之处。因为没有很好的悉得体系,完整的悉得资料和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不但得不到悉得方法的训练,甚至没有理解就急功近利去实施的做法也常有。所以个人认为吾辈的责任一是广泛推广语言悉得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开发和提供语言悉得的材料和系统,并逐渐转变以“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重点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更应该是辅导和引路人的地位,语言终究是靠自己掌握的。解决目前外语教学问题的途径只有努力建立新科学的体系。目前这个体系还在萌芽状态,当然会有很多问题,任重道远,但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了问题而限制它的发展,很多老师的尝试和努力是取得了明显效果的,在国内各种语言教学的刊物和研讨会上都能看到。全国政协委员,外语教育学会理事长龚亚夫老师对我国学生语言悉得的论述更是精辟。希望将来能和 Khxia 老师以及大家有机会合作共同开发、完善和推广语言悉得系统和学习产品。 之所以大家能如此热烈地探讨这些问题,正是语言学习问题复杂很难讲清楚的直接表现。但本文第一句我们就指出了:尽管原理阐述很复杂,但语言掌握的过程确应该是很简单的,所以没什么神秘与可怕的。
; p! m% ?7 i( E& a1 L通过漏屋著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了解到关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有许多新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是Stephen Kalashen的“语言获得理论”和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输出理论”。这两个理论加在一起,作者称为完整的“二语悉得论”。本帖意在介绍此书提到的外语学习理论,并展示部分精彩书摘。
$ `5 |! I7 N4 r( t! b* X
* s( n+ [$ h' |2 o4 H6 \2019-12-31 作者视野开阔,行文流畅;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基于外语学习的理论,该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四个能力阶段(1 Early Stage, 2 Upping the Ante, 3 Getting Serious, 4 Scaling Everest)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给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一口气花了两天读完此书,大开眼界,相见恨晚。
% g& P, S2 n4 S3 g
4 o# D) }8 Q p4 I" O1 W2020-1-1 通过此书介绍,发现了另外一本同样“拨云见日”型的经典著作:李平武的《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4 o; T4 _1 C4 [" T) H
4 z7 K4 {9 H2 X" f2 _' n" d首先介绍外语学习理论:
0 [, I$ o0 U0 |( `
0 h2 e: y( c; J# Q第一个是克拉申(Stephen Kareshen)的“第二语言获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此概念在进入中国时,居然被学术界翻译成了“第二语言习得”,恨得我经常口出恶言。啥叫“习”呀?子曰:“学而时习之。”“习”不但是“学”,还是“反复练”。这简直完全违背了“自然获得”的初衷。这两天一直在犹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谈到该理论的中文翻译时改个名字,但又能让专业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亲聊天,她建议我用“悉”字。“获”即“悉”嘛,而且和“习”谐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在下就叫它“二语悉得论”了。老妈伟大! ! ~, q) O( V% o, K! V7 ?4 z2 E
以下摘自喂鸡百科:- C) K7 i9 c' [# D% ?1 ]
4 W9 \5 `) j: ?' q# v# g克拉申发表期刊论文超过450篇,范围广涵第二语言习得、双语教育、阅读理论等。他最著名的概念即1980年代开展的语言习得“五假说”:
0 o4 K" ]9 D, W. z
6 | v# G' Z3 v4 o6 U. T1 s1 q+ H; L1 p+ K- 习得-学习假说 (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 {6 ]. d {% ?+ o* ]
克拉申认为人的语言发展有两种途径:其一为“习得”(Acquisition),其特征是自然(natural)、直觉(intuitive)且近于潜意识(subconscious),例如学习母语。克拉申主张不论幼儿或成人都有习得的能力。其二为“学习”(Learning),特征是有意识的 (conscious) 反复练习、记忆,例如学校、补习班的文法、单字课。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是学习的正道,因为其着重于语言的实质而不似“学习”常流于表面(form)。又“学习”常涉及大量(如文法、拼字)错误的纠正(correction),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减低。9 x$ Q4 x* P- j7 e6 I0 w
[ ] - 语言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Q$ }3 {; z; T: Q% @
语言监控假说与“习得-学习假说”密切相关,因为它涉及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强调,“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监控机器”(monitor),进而监控、改善由“习得”所产生的语言(例如检查文法错误或否)。但“监控”的开启也会让我们无法变得“自然”,只有在“监控”本身发展完善时才不会造成妨碍。是故,不应逼迫学习初期的学生说话,原因在“监控”本身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完备。& H2 w8 c0 x7 q2 T+ ~$ E0 ?8 l
[ ] - 情意滤网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e( w) J3 Y% p- ~7 M# n5 t
人们生而害怕犯错、被处罚、被威胁,这些都会降低语言学习的效率,克拉申称这些心理障碍为“情意滤网”(Affective filter)。克拉申发现形成“情意滤网”的主因有二:其一是过早要求、逼迫学生开口说,其二是过早被反复纠正错误而失去自信心。
3 k; Y! i( f! _' @4 s- i[ ] - 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S2 O. X; @+ ]克拉申认为不论成人或儿童,语言知识的成长都有一定自然顺序,例如先学现在式(present tense)再学过去式(past tense)等。惟克拉申承认教案未必须依自然顺序建构。/ d, B7 e% @' R& G C
[ ] - 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O* j7 \: O. z3 w* m* `% s
语言输入为克拉申的核心思想。他强调学生不需过度注重口说或写作(“输出”),而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输入”语料;而该材料必须是稍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但又不至于让学生无法理解。[4]假设学习者目前的水平为i,又假设1为适当的挑战难度,那教学者应给予的阅读和听力难度即应是“i+1”;换言之,若太简单则成为i-1或i+0,皆无法使学习者成长,而太难如i+2又会挫折学生。由此可知,教学者应深入了解教材进度与学生程度(i),才能给出(对学生而言)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f1 _/ l$ D* g @+ i
* r# E2 }& z3 [9 F1 \: u5 C
有一个重要的“沉默期”(silence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 K2 s$ R {( r! y' ?# r* j, r9 S: l# n5 i
克拉申思想的奠基之作有二,电子档均能在他的网站上找到,连结如下1 z" J6 P0 s [& n
Krashen, S.D. 《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PDF). Oxford: Pergamon. 1981.2 y D2 p/ B) o5 q9 c# L
Krashen, S.D. 《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 (PDF). Oxford: Pergamon. 1982.
5 W/ s ]8 l) S, z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下载地址:# Q% S; l/ Q/ O g! _ }
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 ... on_and_learning.pdf& ?! m0 P7 W$ s- R) W+ Y ]% _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下载地址:- A D% S+ F6 D$ S2 \4 {
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 ... es_and_practice.pdf
2 ~- b, Q1 M0 o' w- ~" x
( @/ k& g* h, n6 u4 L
6 @! t, g; T. Q9 F; M+ W; [$ H/ n) i
另一个是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的输出”理论(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 H s/ ?$ M* i) t0 L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states that learners cannot reach full grammatical competence in a language from input processing alone, but must also produce spoken language output. This hypothe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Swain defines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 J# N' u* o) a2 E* c, k( w' k! i) Z# _/ ?
: A9 u. ^ y( h3 T) t" R
4 e" S; _3 j b f. C1 w+ g
- Noticing function: Learners encounter gaps between what they want to say and what they are able to say, and so they notice what they do not know or only know partially in this language.
7 r. L4 r9 S, H* ^* k+ P/ Q[ ] -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 When a learner says something, there is always an at least tacit hypothesis underlying his or her utterance, e.g. about grammar. By uttering something, the learner tests this hypothesis and receives feedback from an interlocutor. This feedback enables reprocessing of the hypothesis if necessary.
! p- \3 C# \' g[ ] -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Learners reflect on the language they learn, and thereby the output enables them to control and internalize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ext, comprehensible output has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elicitation of modified output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duction of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a meaningful way is hypothesized to help its acquisition.
' v( m$ w2 P& l8 d1 H & V' J3 D6 v; M- H
- v3 u A2 T$ @) }" b
书摘(我被漏屋的书扫了一下盲):本文中提出了一些语言学习的基础理论,都不是本人提出的理论,咱没这个水平,并未提出任何新理论。而提供的是这么多年国外(和近年国内)对语言教学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根据这些成果观察和分析的一些现象。如果有人说:“文中列出的这些理论没什么新鲜的,也不够深入,简直就是个扫盲水平的二语悉得概论的描述。”这样的评论算比较客观。如果说文章结构有些散了倒也是事实,让大家见笑了。
- w2 t+ ^" f d& ?
0 z5 e+ q& [& t* f! p+ H" m6 n; s; ]8 U, G' i, K. p# v( W6 F
/ S& D V8 r6 W$ ]" ?. ]( p8 e2 o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英语资源|主题: 43, 订阅: 30
- · 语言态度|主题: 150, 订阅: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