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7-31 1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0-7-31 10:57 编辑
9 n6 G- @% i3 A z3 {) W
' t; G) U. [ C2 d7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矍铄」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跟「矍」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主要还是因为文献资料不够多,并不是古人常用的词儿,所以要说清楚缘由,就要靠间接的方法猜一猜。
, C, a0 m g+ }0 J- x: n2 T$ c; H7 g( q1 r3 q6 F. b/ {
我的想法如下:. o) k7 i+ H& k6 y8 J) { W
0 g! E w& q3 x2 n% s
1
# p0 e4 H8 ]; y! g2 D' P8 L6 h& X$ W2 Z3 E! y8 |5 d
有的辞书喜欢把某字某词的本义钉死,比如《汉字源流字典》说「猫头鹰惊惧四顾、扑翅挣扎欲逃之意」,又比如《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说「本指惊惶四顾的样子」,我不太喜欢这种做法。
' _" j3 e6 {/ ?" ], w- w
4 X: }: j9 F2 ?3 y( M《说文》:「隹欲逸走也。从又,持之矍矍也。讀若《詩》云「穬彼淮夷」之「穬」。一曰視遽皃。」段注:「隹,當作隼」
" I& H% q8 o8 c, g: |0 m- y+ B2 U% m5 V2 z% A2 n% _/ M" d/ V
《玉篇》:「矍矍,視而無所依之也、鷹隼得逸志也、遽視也。」1 M) z5 e: G# y1 v7 M8 [2 V& e
+ s# P7 M. B8 j: T2 u/ C《说文》《玉篇》都花了好几句话解释「矍」,这几句话说的是不是同一回事,是值得打问号的。「欲逸走也」和「一曰視遽皃」都能归纳成「本指惊惶四顾的样子」吗?+ Z/ W+ i# L- N# F
6 B! L5 e0 P4 `! U: a先从字形来说,「矍」从「䀠」,是不假的。从「隹」,是不假的。从「又」(也就是手),是不假的。8 e# O, X! X+ N2 O, u% |. ?" h
3 S1 |. [" G0 o8 |% Z9 P% G- ^8 D
所以这个字的本义跟三个东西有关:双眼、鸟、手。4 n* ^ b: {1 p7 u/ |4 M
3 Y0 m: \0 V# Z" B! L
从各家注释看,这个鸟不是一般的鸟,而是「鹰隼」这样的猛鸟。〈说文〉「瞿」:「鹰隼之视也。从隹,从䀠。䀠亦声。」 O+ E6 D" B9 v9 @' E8 a8 v" N
0 Z4 S- W! o( `- H' V! M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矍」的本义,大概离不开人跟猛鸟打交道的经历。猛鸟的眼睛炯炯有神,雄视四周。人要去捉鸟,不是很容易的事。人捉鸟主要是为了做食物(别忘了鸡也是鸟类),捉「鹰隼」这样的鸟很是费力,所以从「隹/瞿」的字,意思主要落在表现鸟被抓的那一刹那惊恐的神态上,是不难理解的。
$ J# k' X/ M! X M% g# B ` u) A$ b" }/ [
比如「懼」(简体字惧):〈说文〉:「恐也。」〈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 k. Z; n# `6 @% b( m d9 d& B( ?0 b: y; H
从「鸟惊恐的神态」这个意思,把「鸟」剥离掉,可以引申出「急」的意思,「矍矍」「矍然」都有「急切」的意思。9 x9 d" c# l9 s! x
* I* }, l' ]/ {0 z, E# K
问题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鸟被抓的那一刹那惊恐的神态」当成「矍」字的全部内涵,古人观察鹰隼、捕捉鹰隼,当然是捉之前就要观察、捉之后也要观察的呀!说文讲「欲逸走也」,有「欲」字呀。
5 u5 a4 x5 ?, ^8 ?+ Y* c, z0 @8 W% Y( ]' n; z _! O8 R
汉语音义字典:( {$ v7 B% s2 ?9 d. {, W
- }( _( T9 L$ K8 v9 X
瞿 & \, [1 ?7 b$ X5 V- x
〈说文〉:「鹰隼之视也。从隹,从䀠。䀠亦声。」段注等认为即䀠字。 䀠以言人,瞿以言鸟,但〈诗经〉有「狂夫瞿瞿」、 「良士瞿瞿」,均指人张目四顾。至于是雄视,还是惊顾,或喜悦,或慌张,看上下文语言环境而定。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目光炯炯。 ; f( K1 ]9 {8 z' z& P! N/ [
所以我同意上面那篇论文讲的,「警惕、惊恐、威猛」都可以是「䀠瞿矍」这一系列字的内涵,不能把一个字的本义简单化、扁平化了,一个「惊惶四顾的样子」就打发了。应该说这些字的内涵都和「人捉鹰隼」的时候观察「鹰隼的双眼神态」有关。
2 `4 x* f' O5 M$ y& {4 w9 S$ G* ?6 u7 _/ k7 ]9 |" R6 L5 F. h+ M; j3 e
「通衢」的「衢」,意思是十字路口,为什么从「瞿」?当然不能说人跑到十字路口,都惊恐或者威猛,但是说人在十字路口要警惕地环顾四周,是很合理的。+ q$ e7 r, j: `
' t, Q* M7 Z7 f( ^/ P |
2
$ s0 @+ V( D3 J0 Y8 I- {3 n1 q- ^7 R- y* a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矍铄」只限老人?我们当然可以解释说,因为一开始就是这么用的,我在7楼贴的第二骗文章,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毕竟古人用得少嘛,所以这个词的意思不怎么变,也是说得通的。( w$ q# t/ d! P7 d1 c
5 }8 q$ i7 z( |2 Q* |" X. A: J我想借助另一个字来看这个问题,汉语音义字典:
U) _( j4 u p9 e5 ]$ M! D- K! ?2 M" W9 b$ ?+ L! \
癯 qú ! D9 k( U# m' g
〈说文〉作臞,「少肉也」。〈尔雅‧ 释言〉:「瘠也。」即人瘦。臞从瞿声。 人消瘦则眼大,左右而视。癯为俗字。〈淮南 子‧修务训〉:「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 禹胼胝。」〈汉书‧张汤传〉「瘦癯形于颜色」, 有时也说「瘠色」。说地瘦,也可说瘠土,就不用癯字。扬州的瘦西湖,没人用癯或瘠字。 这一方面可以从语源来考虑形象,从眼睛和脊骨很难联系,同时,瘦字用得比较通俗,容易为人接受。古说癯仙,指骨姿清瘦的仙人 形象,也没见人说瘦仙或瘠仙。
0 N9 |. j0 \. L$ M4 _$ y「癯」不是个常用字,一般辞书解释它,就说「瘦」,为什么「癯」有瘦的意思呢?因为人瘦的时候,眼睛就格外突出。这个「癯」指人的时候,如果带褒义,跟「儒」「仙」搭配,就不是一般的瘦,而是「清瘦」「有风骨的瘦」「瘦而不弱」,或者说,人看着瘦瘦的,让人误以为弱,可是眼光中透露出鹰隼一样的锋芒。
( v- v0 }3 O! w1 f6 g6 H: G3 H
4 t9 n+ J. ?- ?「瘠」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褒可贬。汉语音义字典说:「瘠马指病马还是健马,要看具体语境。有健壮的瘦、有病态的瘦」。「瘠」从「脊」,脊梁。, z( _) Y/ D! P+ T: O' w' y
; @# ?/ O8 c+ o" h
所以我合理推断,「矍铄」并不是只限老人「目光炯炯,透露出鹰隼一样的锋芒」,而是「目光炯炯,透露出鹰隼一样的锋芒,和本人的身体状况反差很大」。
. j4 v: i! }8 D2 [) g& M, b6 T! |/ G2 E
只不过碰巧瘦弱往往跟人老联系在一起,又胖又老大概是不能说「矍铄」的。猪八戒老了也不能说矍铄,因为身材丰腴;孙悟空眼睛再尖锐也不能说矍铄,因为孙悟空身子强壮。换外国的例子,你们会说特朗普总统矍铄吗?我觉得好像……不太行吧。大家随意。
) w: C. J5 X4 F. e+ E: N4 l4 w' u! j. Z$ K4 y) a
我们看7楼第二篇文章里面,通俗易懂地讲了这个故事,马援年纪大了,光武帝看这身子骨,不想让他上前线,马援只好表现出自己「精神上」是胜任的。要点不是「老」,而是「弱」「身子骨招架不住」。3 E" g+ F4 s* t$ F8 o
: B, i$ [- g$ t, o! O2 k
《辞源》说「老而勇健貌」,《汉语大词典》说「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这些都很接近了,但是没有把「矍铄」的意思说透。说透了也许是:一个人身体状况看着衰弱,可是目光炯炯,透露出鹰隼一样的锋芒,精神旺盛,颇有风骨,这样的眼睛在衰弱的身体的烘托之下,格外显眼。年轻人除非得了大病,是不容易身体衰弱的,所以拿来指年老体衰的时候比较多。1 J; j% ^7 g( @
; a2 l, M: Z6 G6 A, }& B3( K' Y8 q/ s$ Q9 p' K6 G T" S
0 L) W1 A% x) {* h
当然了我这个想法也是猜出来的,不一定对。8 ~+ ?; ~+ K! Y* h6 S5 d! _! A
4 Y2 V0 _9 A5 P: S# p8 @. F我不是太喜欢《王力古汉语字典》说的「联绵字」,主因是这个词没有什么异形词,「矍」的意思固然不好说清,可是「铄」的意思很明确呀,形容眼睛有依据,汉语大字典:
5 P' y' ^$ [, i0 A4 @1 Z/ Y8 L" R
# Z1 ] W7 E8 n/ }* `美目貌。《方言》卷二:“好目謂之順,黸瞳之子謂之(目緜)。宋、衛、韓、鄭之間曰鑠。”郭璞注:“言光明也。”周祖谟校箋:“鑠等詞皆張目美好之貌。”
* ~; o$ }, [' @& G2 I" Y. I* ]$ ~+ _
「矍铄」古时候用得不广,可能也跟方言有关系。/ i i: n0 J8 i, [.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