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5-3-17 02:14 编辑 . o9 e6 b {2 z4 j- o+ G7 q
2025.03.14
8 V5 r K$ B" ]3 F【敬悼】故退休教授許進雄先生
$ S1 a3 x. r* ^7 I本系退休教授許進雄先生慟於三月十四日下午去世,享壽八十五歲。南極星沉,碩德永昭。有關治喪事宜,容後公告。 , |: `1 ?" g2 B+ ]: F3 n0 b
8 @6 G/ K# j3 L3 k3 M# r我跟许进雄先生没什么特别的缘分,只不过做过他的两本书,《古文字根》《中國古代社會 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的mdx,有需要的朋友自己找找以前的帖子吧。这两本书我做完以后用得也不多,只是偶尔有启发。所以这贴子主要是要谈「原」字,许进雄先生和他的书,只是个引子。( V4 I) ^6 ]" _' g! j2 U7 u1 C
5 c2 V0 J# o+ ?& r0 o! [* C0 U( `
许进雄先生这么说「原」字:' a, a4 e! o6 Y( e4 U
' Z' K" a5 z O: ? p
# Q# Q$ M/ f# P/ c( L7 i i# z
! o. `, M- @9 B) y* ~- h' {, j6 A
. C5 \* J0 [8 v
————————————————————————————————————————————————————————————————————% T8 P6 |$ w2 @" u- @. k, S
0 i4 e/ o: {7 E" a2 S7 q- m
「原」字真的是个很麻烦的字,唉最近麻烦的字看得很多,难免沮丧,所以写个帖子,把初步的结论和想法记录一下。有些信息随手可查,我不是写论文,就省着点笔墨说,重点说一般辞书没讲的。
9 w6 t& S% c5 b0 {# B7 m* O; z0 @& |9 N7 o! |7 E) v, v! h# |
第一个问题:「原」是「源」的本字(引申出「最初的」意义),又能表示「平原」的「原」,这两个意义有什么关系?
% D7 S% W0 C" p6 e8 v/ k8 a3 m
6 E3 H8 v- h% E# G4 i《现代汉语词典》《规范词典》把这两个意义分开列。一般辞书都采纳段玉裁的意见,认为:* {, C. q' ?9 ?9 P1 ~! {
6 M0 V& n" ?. z& |
「原」是水源的「源」的本字,《说文》作「厡」。平原的「原」本来用「邍」来表示,但是「邍」字后来被「原」积非成是取代了。
! |. S4 M/ G! ^! j$ r) K9 h1 B. n% P# M8 F
段玉裁说:「後人以厡(原)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製源字為本厡(原)之厡(原),積非成是久矣」$ F% T' o2 p4 M9 O3 d
. h0 i5 `" Y7 Z. b6 N u
我想不满意这个说法的人应该不少,主要因为:「邍」这个字在历史上出现得太少了,你要说古人早早就写错字,呃……也不是不行,但是是不是有点……* d3 D6 I2 e6 n( V* E! }' j) a
. {+ v7 |# I' O4 x; K9 X0 ^
许进雄先生似乎想沟通这两个意义的联系,说:「原」字後來被借用以表達平原、原野等意思,也許泉源之地點有很好的階地可供人們生活・故用以表示平坦原野而有水泉的地方。7 O3 D0 x9 p2 }: P
4 W1 J3 k7 J( K, w
总之有点,既不想违背段注的权威讲法,但又不太甘心的意思。
3 m" E; i1 S0 y: X2 _1 t3 f9 o8 @* y2 N, z& T2 [' K- I
(1)先说「原=源」的部分
; ~3 d# ]) O% R1 B5 a8 v. E+ _& ^7 v4 `
说文:原,水泉本也。从灥出厂下。《汉字源流字典》说「用山崖下有泉水流出形会水源之意」这是一般辞书的讲法# m$ o, U k' J ?$ t' F' d( G
/ h) ^! E0 n. O6 D: [$ t7 h" Z
《汉语音义字典》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个事儿,那就是,「原」字从「厂」,带有「高」的意味,一般指从山中往下流的水的源头,「大山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无锡的天下第一泉,是在锡山脚下,没有叫源。各地有温泉的地方, 大多在山脚下,从未有人叫温源。可见,源字从厂,必须是大山流成江河者。」
8 V8 X i' Y1 R- E) n3 l& E
9 C X1 [. b% N+ X) N无论是河流从山上流下,还是泉水从地下冒出,水的来源几乎都与高山或高海拔地区有关。即使地下水在低处喷涌出来,它的根本补给来源仍然是更高处的降水、融水或渗透水。因此,可以说高山是大部分水流的真正起点。9 n8 S( \0 H! B& k) T* x4 y
; T L6 h$ f, K& E原=源,是「水流起头的地方,多位于高山」,应该是不假的,今天的人当然会把井里的地下水叫作「水源」,但是地下水的根本来源还是高山,因此《说文》的讲法值得尊重。
! l3 j e, ?6 b2 y4 z3 X8 P: n" L3 i
8 p, U6 y2 y6 X$ j7 I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许进雄先生把「原」看成「地下涌出的水的源头」的做法,当然他这样处理是有他的难处,后面继续分析。 [/ A- m- a& b0 x2 s# E0 U/ R
9 ? a5 I1 O, L" {9 _, d
(2)再说「原=邍」的部分
7 T% z3 h. @9 D- y
3 p, M8 W/ r2 ]「邍」字有个麻烦的地方,请看:
P% F% @4 k9 t9 `6 x3 b
. i/ c, M7 @$ {, j! ~5 f$ g《说文》:「高平之野,人所登。」+ Q% G$ g" N/ L& ]- g6 k' p( b
《汉语大字典》:地之高平者。经传多作“原”。6 Y% r- `5 }, k5 T0 r/ C8 V2 f
《辞源》:“原”的古體。地之廣平者。
! d* @8 |2 w Q7 w$ X/ ^3 X# U《说文新证》:「邍」字消失,只保存在《說文》和《周禮》中。《說文》釋爲「高平之野」,其實未必需要「高」字。) t+ s1 r/ r e, k
《现代汉语词典》:原:宽广平坦的地方
, i8 q7 ]! m: U' A$ u9 x7 w
) ?+ \! y( O* v0 v- R这就奇怪了,一个文献里基本上没人用的字,有人说本义是「地之高平」,有人说本义是「地之广平」,《现代汉语词典》取后者,这是怎么回事呢?4 G1 J5 N# @$ _
3 E) @5 }# A4 j( G) U段玉裁发现了这个问题,讨论了半天:「《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邍隰。鄭云: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溼曰隰。《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此及鄭注皆以高平釋原者,謂大野廣平偁原。高而廣平亦偁原。下文所謂可食者曰原也。凡陸????陵阿皆高地。其可種穀給食之處皆曰原。是之謂高平曰原也。序官邍師注云邍,地之廣平者。與《大司徒》注不同者,單言原則爲廣平。墳衍原隰並言則衍爲廣平,原爲高平也。」
4 L9 H2 G2 j# v# @% f
( L! j) p8 L) q段玉裁的意思,就是不同的古注不同,还扯上了产粮食的叫「原」。既然段玉裁也犯难了,咱现代辞书犯难不是很正常吗?
: ]% `# u2 D: N! `7 P: j- ~& F2 y
我的意见有几条:
; m0 Z6 ` `, m2 ]! A2 x! V% i8 y
2.1
- s8 `" z8 g$ I/ r: T: F9 ?9 a8 e
「高平」「广平」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是要注意:「原」在古代指的是「平原」,说「原」「高」,指的是平原高出水平面、高出海拔!它指的不是「海拔高」!
! e# |1 |! N/ A! R' ^: Y, y$ J9 h* h% D S. X
这是容易叫人糊涂的地方,因为近现代汉语里,有「草原」「高原」的说法,现代人看见「高而平坦的地方」,很容易误解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上面去,这就是现代辞书举棋不定的原因。《说文》讲「高平之野」,是对的,但是《说文新证》明显没转过弯来,而且现代辞书不能这么讲,而必须说「高出水平面而平坦的地方」才不会误会。
5 n; E1 {6 p, K: }1 f( U r0 I, H( F( M5 e1 E
) u4 F: ?- _0 F; u. r6 i. g
2.2
* F2 {% \6 k& z* c- ^# } E
# a4 G0 Q7 _, {* f% e4 N$ a5 q ]! V「草原」「高原」是近现代才出现的说法,证据如下:
, \# @$ P* k: r/ B [$ _4 @- K' P2 B2 M4 [# z9 O" z6 O' E$ y
《汉语大词典》:: F2 g# V# `! H7 n
2 j5 ^; S. C' w( O2 g6 N* _/ U2 i0 ]6 { ~& P) g
0 `! t* J* L+ j; W
《近现代汉语辞源》:【高原】gāo yuán 海拔高度较高的平原。1854 年慕维廉《地理全志》:“亚西亚为五州之最,其内山岭环绕,高原旷野,人文荟萃,物类纷繁。”1857 年伟烈亚力《六合丛谈》五:“波斯高原高于海面三百丈、六百丈不等。”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地》:“高地之广平者,谓之高原。”(注意!这书用「平原」来解释「高原」,科学上是不严谨的,其他辞书都没有犯这个错误!)
# _3 l) I7 M% a/ H. z$ L3 Y【草原】cǎo yuán 生长草本植物的大片土地。【日】草原(くさ - はら),1926 年毛起幾《英汉各科辞汇》第二部:“中亚细亚行政区域在昔分为草原(Steppe)、土耳其斯坦、外里海及基发、布哈尔二属国。”1941 年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在真正的沙漠中,几乎不见些少植物,这边缘带叫做草原。”
6 ?% f0 \2 j1 l# v. F6 n3 ?6 h- ~' b) u# B
《新华外来词词典》:草原 cǎoyuán 主要生长草本植物的大片土地,一般在半干旱地区。书“中亚细亚・・行政区域在昔分为草原(Steppe)、土耳其斯坦、外里海及基发、布哈尔二属国。”(毛起鵕编辑《英汉各科辞汇》,1926)考 / 源日.草原(sogen;kusahara/kusawara) 知 日文见 1871 年书证。
4 c2 n8 ?; r0 {% B9 s6 ^7 z7 v& ^5 w1 q' R7 v" D% [! u5 `/ R% ]
《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说:「宽广平坦的地面。如:平原;高原;草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妥当的,是古今杂糅。《尔雅》里讲的「原」纯粹是「平原」,在古人的意识里,「原」并不能确切等于「宽广平坦的地面」,这个泛指的意义是近现代以后才有的。
8 B! Y& i _/ W a
) T6 y0 E- U) L6 A4 v! W只看见《王力古汉语字典》一本,斩钉截铁地说「原:平原」。$ u" L; v: C8 X
- e; V/ L2 T& f4 V' m
2.3) V1 m% O. e( I2 n
: i! p- H8 u* V) B; j) {+ B. @/ S古人说「原」指「平原」,还有证据如下:
# W" v8 Q( m5 V$ |' F d, C
8 O5 x8 t; |4 q《汉语大字典》「田地,可耕种的土地。《爾雅·釋地》:“可食者曰原。”郭璞注:“可種穀給食。”《詩·大雅·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三國魏王粲《從軍詩》之五:“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晋束晳《廣田農議》:“舄鹵成原,其利甚重。”」, |. S y- T H5 F1 U1 a7 E
8 b1 I3 d% y) P( y8 z这个意义是《汉语大字典》独家的意义,实际上我们知道,「平原」的一大特点就是适合耕作呀!高原、草原都是不完全适合耕作的!《汉语大字典》把这个意义单列,很明显是因为有些上下文语境里,「原」只能指「平原;可耕作的田地」,编者在前面古今杂糅,收了泛指意义「宽广平坦的地面」,这里只好收特指意义「田地」,其实正好反了。
9 `% ^( V) f [* Z% ^0 d5 q# k# ]' a0 F* }$ R. Y2 u$ n `5 x0 Q
还有一点我们不要忘了,段玉裁提示过「其可種穀給食之處皆曰原」唷,平原的特点就是适合耕作。耕作又是非常依赖水的,人要喝水,农作物灌溉也需要水。
/ j7 o$ F+ f+ v/ F) y) o/ k# h: x: b
2.41 g. P$ Q+ f4 r# I
0 f) x n; ]+ F" k5 c5 ]7 h. k前面啰唆了这么多,「平原」到底是个什么?! ?# l# U5 u+ y" K! l1 q4 B
6 [$ c6 n/ \4 e7 m: k1 _0 d' w
ChatGPT:
( H( I: b0 {5 X9 c: `) Q" ?9 k( d6 A& a% G& u$ ?: E3 k
平原(Plain)——与水关系最密切
& C0 S# C7 N' V! j形成方式:
% X6 x1 n0 Y; F2 c" g7 a J" e% v( c# B4 g
河流冲积:河水长期搬运泥沙,在低地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如中国华北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平原)。1 p0 }3 K H6 J/ @& m" r+ h
冰川沉积:冰川融化后留下大量沉积物,形成平坦的冰川平原(如北欧的波罗的平原)。
$ F3 O& h- d$ u$ U: ~- c5 U风化作用:风和雨水长期侵蚀高地,使地形变得平坦。5 B* i4 L' ?. {8 Y ~
与山、水的关系:
' L4 K" i$ N; f8 a" ^1 }+ b Z. U+ o6 k5 E0 v
平原通常位于河流下游,由河水搬运的泥沙长期沉积而成。4 n; K% j+ y! s& W. z
许多大河流域(如亚马逊河、尼罗河、长江)都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
9 e2 U! l; c, ]) X; u
! U, J4 v. W8 H5 i大家发现了没有?- _/ d5 G. i* ~9 i" g2 i; m$ `2 n$ q
7 `- `$ R: w$ P# `/ j+ L4 r
原=源,是「水流起头的地方,多位于高山」! j8 _2 B6 H- `- ?# U2 v6 f. W! q. T
原=邍(平原),是「水流冲刷形成的、高于水平面而宽广平坦、适合耕作的地方」——高原、草原的形成机制不是这样的
5 w+ ~4 Z1 r/ |3 E6 H
: @1 D# Z1 w8 c |' E5 q你能说这两个意义没联系吗?不能吧?!一个是源头,一个是结果。「高山」是比水平面高的,「平原」也是比水平面高的,这都是「厂」部件带来的意义。
. ~( C5 Y7 X; r. N3 r. v2 e7 r ?
「邍」是一个会意字,「原」也是个会意字,两个字是局部相同的关系,不是假借关系。
, l" }- V' r6 s3 Q- H! U, [0 ]2 @* ~) g3 K
许进雄先生的讲法有一点很好,那就是许进雄认识到了古书里的「原」,指「平原」,没有被近现代词「高原」「草原」骗倒。许进雄也特别希望以「水」为媒介,把「原」的两个意义沟通起来,可惜处理得还是不够圆满。 k1 t! x) L3 t* r
( c/ R1 y! U' F! t! M2 Q0 O
我来试着说一个较为圆满、全面的说法——古代中原民族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直接源头是平原,平原(冲积平原)是江河水流长期冲刷形成的,河流沉积物形成的肥沃土壤,适合种植大量粮食作物。农耕文明还直接依赖江河水来灌溉农业、运输交通,农耕文明的最终源头就是江河水流的源头。因此「原」从「江河水流起头的地方」(农耕文明的最终源头)引申指「江河水流冲刷形成的地方;平原」(农耕文明的直接源头)。此外,江河水流的源头往往是高山,高山高于水平面,平原也高于水平面,两者近似。6 q. [' {( \+ w( m# {* G* l
8 R5 U0 l" k2 T+ h ?. Z(3)「原」为什么后来泛指「宽广平坦的地面」了呢?
1 B, m$ {" |+ h5 ~/ R. ]
, d7 y$ c, l6 T( Y# [$ y. E# y嗯,我知道前面的论述,有人还是将信将疑,没关系,接下来还有证据。) ? C+ Q# B) o' l, f/ [
4 F, k- u( o! b5 J. d% N《现代汉语词典》从试用本(丁声树)开始,就收录了一个极其精彩的义项,一起来看:9 i2 i9 t% S( {5 U
2 U ^ P- {7 y
5 @/ D% G7 e( }5 q1 A
Q' y v7 {' c# e5 T精彩在哪里呢?继续看:0 z9 G: u8 U7 {; b
) i" F' x# l5 v, W# n. r1 F《现代汉语词典》
+ G; p3 f9 _& |" n7 d* {( P9 j Z5 `塬
8 w% `, B# B4 O; k5 b' b) dyuán
" ^( c+ c; T% T名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 `6 B" g w$ g: o) C2 U' _7 \. H6 C$ v
《辞海》
- P/ l, x6 ~8 s ?' a* P( S- [8 y& I B" W3 S
塬7 g/ c/ f/ q: _8 M& ?$ m# m( Y9 _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为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仍保持原始堆积平坦面的形态,是良好耕作地区。如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 R! q- b; V0 r3 p; ~5 t
+ k0 k9 j/ S$ X7 F
我在前面反复提及的「流水冲刷」「高而平坦」「耕作」,居然在「塬」字的释义里面全部亮相了!你说,它是不是就是前面我说的「水流冲刷形成的、高于水平面而宽广平坦、适合耕作的地方」——的一个变体? U% g! X1 x5 Z, S, j
9 Q/ C5 \1 d$ s+ I& [4 }问题来了:1. 可是「塬」是在黄土高原喔,不是平原; 2. 可是「塬」字好像是个现代字喔,不是古代就有的
& _$ g8 s/ `9 ]) }0 f& y# t% ~: O1 o+ c
a( {* A4 S g0 ^; s5 R问题也不难解决,让我慢慢说:1 s5 b" k6 z0 n7 t4 w" y4 q
/ J1 E0 ~. Y5 R. E/ g8 O
3.1 . V" q/ R; A! g
: m$ J+ l e' i2 j9 x9 |4 `
「塬」是介于高原、平原的产物。网络资料:
; J. v0 U( d* [9 j f
* a8 d; f. j" W0 m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或黄土桌状高地,是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被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
7 n& {& K9 W1 ?- M. D% W1 r2 I# P# L5 q. _& N
由此可见,「塬」的英文说法是tableland(《新世纪》《新时代》译文正确)。喂鸡百科:, H5 @7 h+ }) `8 q; X
. L i8 G( R) h* x# o3 v- T, ^台地(英语:table land)是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一般而言,海拔低于五百米的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海拔零至200米称为低平原,201至500米称为高平原),海拔高于二千米的山地上的大片平地,则称为高原,如青藏高原。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海拔在五百零一至二千米之间。 ) l8 e( o9 P4 e* n* O$ _
/ V( S6 k: F. }# R再看:$ m9 m* z* w n
: U! q9 ~% N! ^4 c" u5 ]: a
董志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涵盖了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和合水县西部。这片广袤的黄土塬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6万亩。其黄土层深厚,深达80~240米,这一厚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董志原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被誉为“山顶平原”和“陇东粮仓”,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董志塬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 # x6 D* @# Z1 F/ b+ h2 S& o
$ Z. ?9 R. u) c9 Q) L- V
看到了吧?「塬」的海拔介于高原、平原之间,是适合耕作的地方, 它还可以是汉民族的发源地哪!所以说,适合耕作的,海拔略高于平原的地方,也是可以叫「原」的2 \' K9 o+ Q/ M( Q! ^$ q1 V3 h
( b. T1 f2 W" I; V3 ?4 w! N3.2; z% H$ d/ N8 `7 _) Z+ Y( m
; A, v6 j- j, k4 L% N% C陈忠实有本热销小说,叫《白鹿原》,不知道译者是被谁骗了,非说英文名叫White Deer Plain。还有某本汉英词典,非说英文名叫Bailu Plain。
# }* v/ W0 n+ c: M6 B
: f! C9 |$ _6 f# B" ?$ y' f6 ~. _' N4 s! i大哥咱看看「白鹿原」的喂鸡百科词条好吗?
! y( n5 \9 o- n0 p) A% Z" Z* R% Q. ]* g' z8 z9 E5 C
白鹿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名,许多历史典籍对其均有记载,其位置大致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向10公里,灞河和浐河之间。白鹿原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平均海拔600米,比附近区域略高。按现今行政区划,白鹿原分属西安市长安区、灞桥区以及蓝田县三个区县;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归为蓝田县范围内,其余三分之一归为长安区和灞桥区范围内。“原”同“塬”,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 1 F3 i! f# U6 [$ b1 O! U
! r. z8 h: v) I2 t
看见这平均海拔了没?这可是古地名,译者想都没想就说plain了,怨谁?《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提示你「原」可以写成「塬」吗?
6 d2 Q3 _7 F0 Q" i0 \- @' x! ]/ ^4 P, ^
《汉语大词典》:
* J$ U/ c; ^* A8 `3 p! H) E8 m1 ]: j2 [/ h" V J
白鹿原
. m. B U0 z. s% p" I古地名。即霸上。在今陝西省 藍田縣西。
3 b2 v. ?# r4 y0 x+ Q《後漢書・郡國志一》“新豐有驪山”劉昭注引《三秦記》:“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宋程大昌《雍錄》卷七:“霸水行乎白鹿原上。”
# h& Z& w, k/ p9 }: k, o) c% y8 N! e& v% M
3.3
3 S; _ q* x3 j9 M# d( {. q
, l$ C$ E% ]) u q8 q「原」后来泛指「宽广平坦的地面」,近现代可以说「草原」「高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大家伙注意了:9 q. O* D$ r& u) E; {3 W2 t0 |
3 T- H) [+ R* @/ }《汉语大字典》「原:羱羊。后作“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李賢注:“郭璞注《爾雅》曰:‘原羊似吴羊而大角,出西方。’”」) f. A) H; T! C1 ^. R" I2 ?" a
' S3 l8 T) `, T: Y1 \2 L大家看关键词:「鲜卑传」「异于中国」(中国=中原),这个「羱羊」是何方神圣呢?
) k9 K/ R3 P2 V, `
$ J8 z& }3 R8 v《辞海》:' N3 d7 I8 T" I5 d. @
$ B& [2 A% }4 s7 e1 U) {
羱羊
P- S9 h- ^1 t1 o: H! c) I) Eyuán yánɡ(Capra ibex) 亦称“北山羊”“悬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形似家养山羊。肩高约1米。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特别长、大,向后弯曲,角的前面有横棱。雄性颏下有长须,雌性须很短。夏毛背部棕黄色,体侧较浅,从枕部沿背脊到尾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冬毛长而色浅,黄色或白色。栖于高山地带,集群。以草本植物为食。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非;中国见于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6 A" W9 y' ]/ P. F0 J: E1 [
* T2 }( D+ v( \& @是不是很明显了?古代西域民族、北方民族生活在高原地带,与之相关的事物,是可以叫「原」的,只不过少而已,毕竟和耕作、水流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了。随着中原民族、游牧民族彼此交往不断加深,近现代合流成中华民族以后,「草原」「高原」就成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了,「原」因此最终泛指「宽广平坦的地面」。' K% P4 K7 I1 c/ X3 t! }. m
, i1 f2 E7 U2 @$ `5 t1 u: ~
——————————————————————————————————————————8 h" c& p3 I+ k \/ |, v
" f$ j' T: v/ s8 {8 ^* A0 O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是真的没有野心去写什么史,我纯粹是翻翻词典,翻翻许慎、段玉裁,看看许进雄先生,还是觉得不满意,想要找找资料,把字理解透彻罢了。
+ c( B/ ]. d k* R0 m& Q& q+ O" K2 ^' a @9 q
天下没有完美的辞书,也没有一问就能获得完美答案的辅导老师,或者AI。希望我的小文对大家有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