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5-6-7 21:50 编辑
$ Y$ _/ Y/ j. {; Q- u. ^9 X6 K* B, h
& y9 n. W8 o! d% S5 _4 M说到「自求多福」这个成语,我的印象里,它一般用在「外面环境很糟很恶劣……我们只能自求多福/你最好自求多福」这样的话里,查了一下语料库:
+ v2 y* Y+ Z& ]0 s, F
, x/ r; ]4 `) u爱情电影 A:伊凡斯 Y:1999:林昌灿被派到海外分公司担任要职,任期是一年;所以这段期间她必须自力更生、自求多福7 s* ~3 l( Q |/ { U$ O4 _
杀楚 A:温瑞安 Y:1986:衡量出甚么事情是自己可为的、甚么事情是不可为的,想该想的事、不想不该想的事,每天给自己一个小成功,可是并不贪功,跟身边的人相处愉快,平常人便可以自求多福。不是平常人则不同,命运会迫使他们走向不一定是他们意愿的多风多浪的路。
0 ?$ _; M: Y# { r& C请君莫愁 A:凌玉 Y:1997:岳昊极正忙着应付别的家伙,不可能分神来救她们,看来除了自求多福之外,别无他法。7 c5 `& ?6 }6 I) y( I% ~$ w7 k- [
猎鹰的守护天使 A:舒晴 Y:2000:猎鹰阴冷地瞪着她,“你打算派谁去保护她?”火狐冷漠地说道:“你是唯一的人选,既然你拒绝,那就只有请她自求多福了。, W- _5 j; i9 g" N {
铁血柔情 A:令狐庸 Y:1999:这年头可真不平静,恶人盗匪横行,连官府都无能为力。咱们儿平民百姓可得自求多福了。; f7 E) E. U1 I6 r# q
嗨!偷心俏佳人 A:于晴 Y:1994:在台湾,你起码还有个未婚夫,还有舒适的生活,但在国外你就必须自立更生,自求多福了。
1 u( V6 @- I7 _0 J1 @" l1 t* u2 _: D5 a, O" ]* p7 D
再看看人民日报语料:
5 }/ D. d3 c9 i/ }/ |2 B: X
/ |, I3 e9 N) H" R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16日:捕鱼是当地古老传统的生产方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既想平安归来又想鱼虾满舱,渔民们只能自求多福,不敢漏拜任何神明,长此以往,当地人形成了多神崇拜的习俗/ J) m; r; y2 j. ^, M3 M& U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13日:台湾的环境鬼神都救不了。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不会好,太自私自利。现在就是自求多福,好好过日子。 , F& q# }8 p9 K1 }* {) f9 |8 }
2 P1 E2 m; y& b6 ?4 ^) c
我应该没有分析错吧?这些句子里的「自求多福」,都用在「外界环境差、外人帮不上忙」的语境里,语义重点在「避祸」,说话人希望祸要少少的,福要多多的。
7 i+ z( v5 q) y% Z
, c* `( M) L1 Y6 M$ ]! G问题来了,「自求多福」的「求」是什么意思呢? B( ]9 z+ U! ?3 y/ o
Y+ q2 d0 u4 z0 O
《汉语大词典》:「自己去寻求更多的福祉。」
7 n5 j- `' j# `. k7 Q; G* Y. q,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多用作劝诫之辞。」
3 |: I+ m4 Y# X5 f《国语辞典》:「靠自己的能力求取福祿。」
8 l! W0 _0 e/ r!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本谓要慎修德行,自己去求取更多的福禄。后亦谓自己去争取光明美好的前途。」+ ]/ q, z& W! g. `7 B" A" G" g; P
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词典》:, E; s: l6 L$ D1 o
8 h. l- `- l1 u* X5 V9 p+ `
原指要慎修德行,自己去求取更多的福禄。后指由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
2 i9 w( U; N2 O# w: w4 O% Z$ q! V, S
《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6 |8 {8 u, p% V9 a+ u1 n1 s" V4 n y; p0 `4 T5 E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Y2 n& W4 r$ r3 F; h& u
% y7 e$ \' C- ?/ c n3 k t宋·朱熹《答程允夫》:“细味‘丘之祷也久矣’一句,语意深厚,圣人气象,与天人之分,自求多福之意皆可见。”7 P5 L1 K- F4 U! L4 r% K5 j: z
I% u/ s: A' {( R7 i梁实秋《雅舍小品·风水》:“出门则百尺以内,有理发馆六七处,餐厅二十多家,车龙马水,闹闹轰轰,还说什么风水?自求多福,如是而已。” 4 ], u5 j/ [- |/ w7 R8 y" } P
这几套辞书都认为「求」的意思是「寻求」,例证也都差不多,我这里省篇幅,只把《新华成语大词典》完整摘录出来。明眼人不难看出,按照这些辞书的释义,「自求多福」的语义重点在「求取幸福、争取奔向美好的未来」0 |0 P2 Z- ]% `* R* l* ^ W6 M$ `
6 K8 |0 f/ z# r3 M' U" d这就奇怪了不是吗?我们不说别的,我们一起看看梁实秋的句子:% r) f2 e, Z4 l
, l' h% D" x9 E3 M* X
出门则百尺以内,有理发馆六七处,餐厅二十多家,车龙马水,闹闹轰轰 ——环境不好,闹腾、嘈杂8 j. G7 B8 i( x; i
还说什么风水?——反问句,根本就没有什么风水可言
: l1 g7 c- I: ]6 o9 f% E自求多福,如是而已——那怎么办呢?「如是而已」相当于「就这样吧」,是消极的口吻,很显然「自求多福」也是消极的才对,辞书释义当中的「求取幸福、争取奔向美好的未来」根本代入不进来!9 c; B: |3 Q9 t$ H4 [
( n8 w5 Y+ L3 m* U「自求多福」不能等于「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还可以反过来证明,请看新华网例句:
& D9 b# m$ C' ]% }$ m' w
6 l: J# P5 z& e0 R. U) K! A对于靠自己的双手争取幸福生活的脱贫户,各地不吝鲜花掌声,大力树脱贫典型、评致富标兵,让自强者腰杆子硬起来。
# j$ j! Z) {; l: \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挣钱、去争取幸福生活怎么就成了“强迫劳动”?请你们到中国新疆来看看
$ V3 X# ?- @* n+ {5 r% z' Q d8 R. T! i( z5 o, I( }4 E( i
这两句话不能替换为:+ I# _) O# V* I) ?: f) w% h
# a9 o% U0 p+ I+ b. O
*对于靠自己的双手自求多福的脱贫户,各地不吝鲜花掌声,大力树脱贫典型、评致富标兵,让自强者腰杆子硬起来。
0 [6 w' c' M; F( L*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挣钱、去自求多福怎么就成了“强迫劳动”?请你们到中国新疆来看看 1 V; X4 k6 @$ P% Y) K
; k9 @4 F! M5 P' w/ a7 q, @& ]
因此,这些辞书的释义是错误的。
F0 ?/ m9 y/ x6 L" Z4 y————————————————————————————————————————————————————————————————————- `8 x: B2 c2 V/ a3 G$ y$ g. Y
L; T7 J$ _; s( z! @5 W2 F* r j
有些辞书看出来「自求多福」的「求」不能解释为主动的「寻求」,比如:
# n! x7 V N1 q6 R; @& f$ o
8 _: m$ ?4 C. }1 S) V7 m( f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大词典》
. X% g/ g2 m0 {3 U2 D' [9 u% H8 ^0 |. t( \
指自己不断进德修业,不走歪门邪道,就能多得幸福。《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朱熹集注:“言欲念尔祖,在于自修其德,而又常自省察,使其所行无不合于天理,则盛大之福,自我致之,有不外求而得矣。”《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若能审识安危,自求多福,蹶(guì)然改容,祗(zhī)承往告……则世祚(zuò)江表,永为藩辅。”(蹶然:急遽的样子。祗:恭敬。世祚:指世代为王。)
; j1 J+ Z0 A2 K! L6 ~' x1 g" N《引用语大辞典》的释义类似。这两套都是朱祖延主编的。! ^5 f x6 r- E" H1 p0 n! x- o
/ h/ B0 C- l. B$ K \' T0 A《鲁迅全集》的注释者说:
' k! W2 @( Z* D# b9 s
* `- a$ E+ i' T& l: s8 X2 e. C; T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18〕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y8 C: a' S% R! p
〔18〕“自求多福” 语见《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只要顺天命而行,则福禄自来。
( t6 x2 h* z6 n( W这几个地方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求」的意思是什么,但是不难看出「就能多得幸福」「福禄自来」,用词是消极的、被动的,是「幸福」自动地来到了人的身边,而非人主动寻求「幸福」。: J6 P0 f# [' ~; c8 Z/ T- |9 P
. q5 \0 u I$ }& F% n% s# K7 S
. W/ _; z1 ]2 n6 s
————————————————————————————————————————————————————————————————————
/ h |/ w% R* L" q" {0 r. |1 f1 {$ O0 m8 N
实际上,「自求多福」的「求」,应该理解为「寻求」的反面,即「招来;招致」。用通俗好懂的话来讲,「寻求」「追求」就是男的爱上了女的,疯狂追求女的,寻求美好的爱情;这件事反过来,就是女的打扮得很漂亮,招人喜欢,招来了很多男的追她。「寻求」的反面,是「招来;招致」。- @! y" z5 u' i9 y: m. k+ l# `
% B: e% Y, v( U
《汉语大字典》:「感应;招引。《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疏:“廣陳衆物相感應。”《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鄭玄注:“求,謂招來也。”《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觀》:“牝牡相求,會剛與柔。”」
: H& h1 R( ~' S* c, d+ E7 S* F/ V3 `' M) |: E2 {! P& p
《汉语大词典》:「招來;招致。《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鄭玄注:“求,謂招來也。” 《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與賊居,不知其禍,外復求怨,徼幸他國,猶治救瘑疥而棄心腹之疾。”」
5 ]7 q+ b' T1 u& x* n8 M' A# @6 O, S/ y$ T; K
《汉语大字典》说「感应」不够好,容易叫人糊涂,说「招来;招致」最好。两部辞书都引用了《孟子》,我们一起看下:: g3 ~$ _+ d3 ~. k
; _1 q0 o4 ~/ B- K: k. P5 L+ i8 y- y
上海古籍出版社《孟子译注》:: Y( b. d3 s& W9 |/ c9 @8 [
6 y3 _0 b7 X5 z# g" w8 `2.4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1〕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2〕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3〕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4〕彻彼桑土,〔5〕绸缪牖户。〔6〕今此下民,〔7〕或敢侮予?’〔8〕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9〕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10〕自求多福。’《太甲》曰:〔11〕‘天作孽犹可违,〔12〕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译文】0 }8 {7 x+ F" L/ X3 z0 _! [8 y
$ X: K# b. X2 m+ a6 N+ e7 O# Y
孟子说:“仁就会得到荣耀,不仁就会遭受责辱。现今人们虽然厌恶责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好比是厌恶潮湿而自处于低下的地方。如果真的厌恶责辱,不如敬奉德行而尊重士人,使贤德的人治理国家,让能干的人担任官职,国家就没有内忧外患了,再趁着这样的时机条理政策法规,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此感到畏惧。《诗》说:‘趁着天还没有阴雨,把桑树根上的皮儿剥取,修整好门儿窗户。现今这些下面的人啊,谁还敢把我欺侮。’孔子说:‘写作这首诗的人真是懂得道理啊!能够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们呢?’现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在这时享乐怠惰,等于是自招灾祸。灾祸或幸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躲开,自己作孽无法逃避。’就是指这种情况。”
% }6 ]0 J6 g5 e
/ ^* w! v' Q+ x% p+ j5 ` O孟子用了三句话讨论「求」和「祸福」的关系,第一句说,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就享乐怠惰,是「自求/自己招来」灾祸;第二句说,灾祸和幸福统统都是自己「自己求/自己招来」的,用白话讲,就是说:祸福都是自找的!第三句引用《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既然这三句说的是一件事,那意思就应该是「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求/自己招来更多的幸福」才对呀!为什么《孟子译注》把第三句的「求」解释为「寻求」呢?
R$ a: ^8 U+ |* z% g
/ A% m. s+ o$ ^, D! w$ G! T# {
- L/ S( E1 K3 w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a5 R0 z$ v$ |1 I
9 ]$ [( _, W) R5 t; N' f$ _
& Q0 e( `7 a: y9 Q' T这是同一个毛病,你说好笑不好笑?为什么这么连贯的上下文还能犯糊涂呢?也许是因为,「自求多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是成语了,就有人自动代入了现代汉语当中的常用意义「寻求」?剩下的两句话,没有以成语形式流传下来,编者的脑袋瓜子就一下子清醒了?
" n1 S! u5 |$ J# b6 |. q! O, c9 |' x R: [6 \$ ?: u3 I* P( x# W
——————————————————————————————————————
2 }5 X. D# ^# W; Y还有一个事情需要说一下,我在前面已经列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从中不难看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里,「求」的意思,也是「招来;招引;吸引」的意思。结果有些成语词典还在犯糊涂,请看:2 |. Y7 s9 g$ }$ T( l
2 _8 l D+ @( E. O1 q3 W! |. V5 k
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大词典》6 u, G5 U* ]' O- J/ b H1 b& i7 r
- {4 E" e& b$ f' `+ Y- P9 ^
应:应和,共鸣。求:寻求。 原意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宫、角:古代五声音阶上的名称。)后用以比喻情趣、气质相同而互相投合。……
3 y$ X8 @! [) S0 y- o: G K+ k7 Q; D# j% z2 H$ i7 x
! k1 D$ d0 t4 S K. Z
好笑不?编者没有想明白「感应」「互相投合」的关系,还是一厢情愿地把「求」的字面意义解释为「寻求」,这个现代汉语常用意义的钢印怎么就这么深、这么难以忘怀呢!1 n; k6 i3 Z- K5 q" s9 X
/ z5 B" e0 x* A% e3 {2 e* Y4 R C
* R9 N7 D, ~ C0 c; C4 X* i- W2 R: V: \9 w! j/ H" b, Y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