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回复: 2

[词典讨论] 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我提及会做一点惊喜的百科资源:https://www.pdawiki.com/forum/fo ... &extra=page%3D1- Q# ^# u8 Y2 g8 ?6 ^/ o, e4 f
4 S- E/ I6 q( m  Q
于是有朋友来打听,是不是这个呀?https://www.zgbk.com/
% {8 E; I! r3 Q
3 ]$ B8 J+ a# h7 N# Y1 d# w明确回复:不是!当然不是!' G8 g6 M# L5 O4 e3 ~) `( N
, V; i1 {! D$ S  M
——————————————————————2 P* _: e! [& w& ]( H/ l: q2 m0 Q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在大家面前晃荡有一阵子了,所以顺便评一下,纯属个人意见,不保证人人都同意——
0 j, ~+ `2 @! K7 E6 h" j
5 ?4 Z; m% X0 c; m# S- I(1)出版社好像不是很想提及这个第三版是否编纂完成,纸质版跟网络版内容是否一样的问题* M" c! f; e* H
& F1 U  e& h( h9 [; @
比如咱看看去年的新闻:
/ ?6 h) d' j# O% T% K3 t, U& {. G" z/ P1 D
资讯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纸质版首批图书集中面市  d! n7 _/ y2 ^, J; z1 Z7 v! e

1 X  u# Q8 ~0 x 黄志坚表示,百科三版每卷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知识与科研成果的精粹,凝聚全国近300位院士、近6万名专家作者的心血;百科三版与时俱进,首创纸网协同、网络优先的出版模式,能为读者提供便捷化、体系化的知识服务。中国出版集团为百科三版的推进提供了有关资金支持、编辑支援、技术支撑,并将继续大力支持。希望百科社总结编纂经验、深化项目建设、服务作者读者,努力让百科三版成为权威知识宝库。0 I! j6 `& w( l8 J
. I/ Y$ i) h4 z3 A# L! B- _- I8 O
杨牧之代表总编委会主任陈奎元同志向作者、编者和出版社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百科三版根植于一版、二版,启动于十二五规划时期,建设过程贯穿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时期,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撰稿立足国内,内容放眼全球,以国际化视野,向读者介绍中西方、国内外对同一知识主题的解读。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严格保证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保证了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0 A0 p& q/ w) ]  B4 F  v4 T6 D( t0 N* [; y: i6 a- i  H( H
从这里好像可以推断出,第三版已经编纂完成了,网络版更早,纸质版晚一拍8 b, j( Y/ B5 e& W7 s# g+ p

$ P3 l& t7 }- r7 q& }/ L3 d$ Q# U不过咱再看看昨天的新闻:3 F6 g4 t6 b$ {: c2 Y: w# d5 u
2 K1 ?' K) a8 ^' X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调研工作于2014年启动。2015年起,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所的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近40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学科编委会,学科编撰工作正式开始。2016~2022年,学科编委会通过确定学科知识框架、拟定条目撰写提纲、编写各类典型样条、邀请约460位作者、分支学科工作研讨等,不断推进条目编撰工作。2016年起陆续回稿,随后经过严格、有序的审读和质检流程,最终于2022年底完成主体工作,学科网络版约4400个条目上线发布其后在网络版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选框架、仔细打磨,推出了纸质版
# L' L8 l5 G! n7 R& y0 l! p  T  c8 ~
纸质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卷设有综论、世界诸语言、中国诸民族语言、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音系学和音韵学、语音学、词汇学和训诂学、修辞学和翻译学、文字学、词典学、方言学、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语言教学与学习和语言测试学、计算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18个分支,收录实写条和参见条共1713条,约260万字,是语言学学界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合力完成的浩大文化工程。
* e, T/ ^0 |: m
( t6 _, g! H0 c) v. |  p
咋回事?为啥网络版有4400个条目,纸质书只有1713个?3 a7 R: G  b( f* i, i1 D# `
% I' K+ i" I5 `0 g6 Q2 f7 }
另有https://www.zgbk.com/sbjs/
5 B) Y8 W/ _2 q
7 N# {2 S0 J$ V$ n6 {
《中国大百科全书》纸质版紧密依托网络版,其条目从网络版中选出,经过甄选、重组和新撰,形成各学科条目框架,并展示出完整的学科体系。
# _1 O0 ?2 v4 H( D: Y5 x9 R3 |
% c8 H0 c% _3 I4 D* M
不负责任地推断:网络版条目多,但是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因此网络版处于「长期持续更新」的状态,这些条目,出版的时候还要加工,所以读者拿到手的纸质版,是质量稍微高一些,但是条目数……呃……呃……的版本7 }* ~4 s8 m4 f* J* M5 g- C4 N+ ^: w

! }! Y" ^1 J# M7 H0 w咋说呢?可以体谅出版社在这个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苦衷,不过身为读者,还是要考虑一些比较残忍的事情:
6 r# H9 a- p, r" H  c  X$ s* ^% C) i2 w4 \; `' i$ _' g# R
1、热热闹闹把纸质版搬回家,过几年发现原来网络版条目多很多,或者纸质版第二版全面升级了,这个会是什么心情呢?(大英百科没这个问题,人家直接不出纸质版了呵呵)
2 s5 \! q$ K- p# a/ h: T; V. [6 g# ~2、辛辛苦苦把网络版搬到硬盘(怎么搬的这里不论),过几年发现很多条目质量不行,美好的印象化为……呃,这个会是什么心情呢?(还是那句话,大英百科没这个问题,人家不把不符合出版要求的不成熟的条目搞上网呵呵)
% d# c7 T( D1 M/ G& K) f. t; _5 D3 h' x/ T  w
再强调一下,我说了这是「不负责任地推断」。
* D- [, t( w0 `. e/ K- Q
3 u8 ~: h# U: Z- a) H! [(2)第三版跟第一版、第二版比怎么样呢?, M- W4 D0 k6 N* {6 k

- m6 D# S+ ?% d0 L下面说我的主观印象:
  O& m6 u! R& x, K" g/ i: I& {0 j: T7 [0 |: r; O
第一版出版时间早,缺点是信息、观点老旧,但优点是篇幅长、讲得细 —— 由于某些词条是跨学科的,导致不同学科分册之间,同样的文字重复出现,这是它的另一个缺点,重复文字太多
: I0 T; X4 Q8 ^( O. y第二版出版时间新一点,信息、观点有所更新,不过它为了改掉重复文字多的问题,很多优秀的长篇幅条目不幸被大幅删减了,损失不小
) ]* e- G; i1 m1 C- ]! O) @, Y" @! n3 w2 x, s( B, Y, Z7 p. C
第一版、第二版的共同优点 —— 涉及中国特色的条目普遍质量较好、论述较充分,虽说有的时候带有意识形态味道,叫人看着不爽,但是第二版比第一版是好了不少的
8 {/ k0 V- }# W# Q第一版、第二版的共同缺点 —— 一旦涉及非中国特色的事物,资料不全、信息不新、食洋不化、讲不清楚的毛病就噗噗噗地往外冒,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事物,大部分不能算中国特色,所以这这这……你拿去跟西方主流的百科全书比一比,就就就……我愿总结为「见外就死、见洋就挂」
9 W% a7 E' q3 F. b4 N8 F; X7 A" [8 G) p
第三版的编纂口号,前面引用的新闻已经讲了——「撰稿立足国内,内容放眼全球,以国际化视野,向读者介绍中西方、国内外对同一知识主题的解读」。我的印象是:
, l' Q" l' A( L' s4 b9 H  i. `, k
" G% _" B  c% Q3 ?/ v. v1、广度确实是提高了不少的,毕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跑去拥抱喂鸡百科了,你连广度都做不上去就真没人掏腰包了;
9 \2 X+ R4 Z: E8 D  D5 b  h! a2、「见外就死、见洋就挂」的毛病依然在,大概是因为我看的是网络版的缘故,还经常看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引用垃圾期刊的论文作「扩展阅读」哪!- H% a1 |8 R5 n3 g' I/ M

. d, i  W# U8 X0 M1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吧,最后更新于2022年的一个哲学条目。由于我并没有针对条目作者本人的意思,这里就略去不写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查:
% f. \  ?' ?+ F  J# {. f$ z$ P* y5 s
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
$ V5 T# W( |, L* C条目作者
% O+ p* }3 m1 G+ l  a9 f- U, C, U* C# @" D. |
最后更新 2022-01-200 A9 E9 f/ d, x4 f

9 O2 ]2 B" e# V& ]' K7 d* m关于思想、语言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西方传统看法。
8 F2 G5 A9 R- j. Y- T
2 I' K, n( T( \  [7 h' ?( [英文名称) M$ g/ [5 q# N% k' Q; _9 A4 _
Logocentrism
5 t2 t  p4 k, L所属学科, |- {2 }! P" c$ B1 x7 [
外国文学4 {* A* P0 N4 H+ \- h* T6 u
西方哲学和科学传统认为,语言和文字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而逻各斯则代表了某种不可还原的原初事物,是先于任何语言表达而存在的真理、事实或意义本身。这个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L.克拉格斯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造。它由希腊语词根“logos”(意为“言语、逻辑、理性、思想、话语、上帝之言”等)和德语后缀“zentrisch”(意为“以……为中心”)复合而成。翻译成英语就是“logocentrism”。但这个术语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主要归功于解构主义者德里达。
% q; V6 Z8 P. s* f5 N4 y
; T3 A% Z5 C4 t4 l0 ?  I“逻各斯中心主义”又被J.德里达称为“在场的形而上学”,是他于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中发现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坚信有一种先在和外在于语言、并且按照自身逻辑进行发展、不受人为控制的真理或存在。哲学家的使命就是代表人类去探索和追求它,并用透明、直接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种真理或存在也可以有其他名称,如本体、本质、核心、实在、本原或基础等,它们统统都可被称作逻各斯。逻各斯被认为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是一切能指唯其马首是瞻的“超验的所指”。对它来说,一切语言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工具;没有语言,逻各斯照样存在。哲学家只是为了表述和再现逻各斯,才不得不使用语言,所以我们应当“得意忘言”。这同时也造成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对文字和写作的歧视。他们也要著书立说,但认为哲学的对象是纯粹的思想,不应该为变化多端的文字所干扰,“直观思想”是他们最大的祈愿。文字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往好了说是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了无干系,往坏了说是思想的阻碍。正如柏拉图在理念、现实和艺术再现之间排列秩序一样,逻各斯传统也在思想、语言(口语)和文字(书写)之间划分等级。思想是逻各斯(意义)的在场,或者说就是逻各斯本身,口语是它的原初能指,要比书面语更接近意义的在场,而文字不过是能指的能指,恰如柏拉图说艺术品不过是影子的影子。/ |- x9 X/ x0 E" _4 Q8 r  \5 n0 z

9 W1 J, t( n$ ^; O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思想传统中被一脉相承下来,只不过在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家那里有不同的表现。柏拉图的“理念(ideal)”、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bstance)”、黑格尔的“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康德的“知性范畴(categories of the understanding)”、现代哲学中的“自由”“民主”等概念,都是逻各斯的不同面相,它们都是各自哲学体系中拥有绝对权威、无需检验和质疑的“超验的所指”。9 e' A+ f3 y/ J, B/ L
% k  t9 W0 `6 r3 R' U' g; ?
德里达发起的解构主义正是以挑战和质疑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为出发点。他认为,这一传统假定能指与所指是分开的,所指就是“在场的意义”,能指则是对意义的延宕,它虽然再现了意义,却也让我们与意义之间有了距离。能指与所指之间距离越近,越能真实地再现意义,好比我们认为距离说话人越近越能听清本人的意思一样。但在德里达看来,这是一种不成立的假设,它实际上表达了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降对一个稳定的意义中心的渴望。
. N5 [1 F. s' Y1 \" W0 ]! }( I8 x( e7 \' d
德里达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能结成稳固的统一体(一张纸的两面)。能值与所指之间是不稳定的差异结构,其中总有一半是“缺席的”,而另一半又总是“非其所是”,两者不断地分开又重组,一刻也不停歇。就像当我们翻开一部词典想要查找某个词的意思时,会发现所找到的是更多不能确定意义的词,然后继续查找下去,永无休止。每个能指总是立刻引向其他许多所指,而这些所指只不过是新的能指而已,我们永远无法获取到一个本身不再是能指的终极所指。当我们阅读或听到一个语词符号时,其意义并非总是立刻显现给我们,符号总是指向某种不在场的东西。意义不断沿着能指的链条滑动,使我们永远无法确切感知它的具体位置。( I* C+ t' G0 u, u; c
" i) c6 h% H- T$ ~
不仅如此,德里达还注意到,不管我们是在阅读还是倾听时,一句话的意义往往要等到最后一个词出现之后才能“确定”,而且这句话的意义还有可能被后面的话继续修正甚至否定。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也都要看前后出现的其他词来定,它们不断的相互排挤以占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一句话中,每个符号身上总是留有其他符号的“踪迹”,总有某种“他者”成分,而非纯洁的“自我”。没有什么可以终止语言符号的自由游戏和延异,并将其固着在某个在场的意义基础上。
, s& u  r5 f; j% |! o7 g. d5 t# l) i6 z/ V) D  W4 G
德里达就这样粉碎了西方传统思想对稳定的意义中心的渴望。由于整个西方传统人文大厦就是以此为根基的,人们对真、善和美的追求无不需要这么一个稳定的基础,所以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不啻给西方文化带来毁灭性的冲击。同时,他也为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思潮向西方社会发起更猛烈的文化-政治批判吹响了号角。7 Y( [% F7 h; ^" P

1 v. s' s$ ]# Z2 X* G扩展阅读, Z. `' _  I! ?/ ^1 \
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述: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 l* n; }5 M& d/ d6 I( P4 x
MACLACHLAN I.Reading Derrida's Of Grammatology.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1.
$ X( F% {2 f& |* O- j* f0 l; v
! [; L3 q5 I0 s! J! ~
我必须说,这个条目的篇幅足够长,比《大辞海》还是强很多的:
6 q9 A5 f. e" _. z; k2 z9 i! x% N6 a; _' r: j0 K' g$ }
言语中心主义
7 K; M% ~2 r3 H* g, P% Y  亦译“逻各斯中心主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对其以前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称呼。认为以前这种哲学体系中,言语具有特权,书写则是从属于言语的。解构主义就是要解除这种言语的特权地位,并取消言语与书写之间的对立。认为言语与书写都有差异性。语言都来源于一种“原文字”(也译为“原书写语言文字”、“原书写”),书写语言是一种持久的符号,包含了语言符号的整个领域;书写语言更能表现出语言的结构,言语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书写语言中才能得到阐明,而且只有在一个词能作为一个例子被重复、引用和产生时,它才能用于指称,而且这种特性只存在于书写中,而不存在于言语中。德里达用这种观点反对言语的特权地位,反对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反对在场的本体论,以建立一种主体客体统一的哲学。
- X3 j) t3 W& Y7 L6 n8 V  K3 s" c" q

" B3 K& J4 h' u《大辞海》仔仔细细地讲了「言语」和「书写」的对立,问题是读者看了以后还是不明白,这跟「形而上学」「本体论」有什么关系,《大辞海》是典型的食洋不化。1 C! L$ ~. d- c) v! N1 d
! \9 i: @4 t, ], f4 E
这个条目也比《辞海》(第7版)强:  p) p. b1 D4 Z8 s9 }! g
# G) a5 B; x* s1 s& s
逻各斯中心主义Playluó ɡè sī zhōnɡ xīn zhǔ yì( R9 \/ }+ N2 {0 B$ e
亦译“言语中心主义”。法国德里达对其以前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称呼。从古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引申而来。古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指事物的实质、话语、智慧、理性、宇宙灵魂等,它是思想、语言、经验的基础。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的一切体系都是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这个逻各斯可以是实体、理性、本质、终极意义、第一因、实在、结构。语言的意义最终奠定于其所表达的逻各斯上。德里达批判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语言的意义并非由作为所指的真理或观念所规定,而是在语言表达的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语言并不是指称某种现成的、在场的存在者,而是在表达活动中不断形成着意义效应。
7 ~% R) I% Y1 T- e4 v4 S3 ]. }
( b) u" F$ X4 ?* Y! e& c& ?
呵呵呵!《辞海》(第7版)把重点放在了讲形而上学体系上,问题是这怎么又扯上语言了,「言语」和「书写」的对立为什么没了,读者根本看不懂。《辞海》(第7版)也是典型的食洋不化。) k: `2 ?% n( }7 N0 |! s- }' `

3 I5 Z( T+ R; f" h  c《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至少在篇幅上尊重了读者的智商,不过问题也有不少:
% l% ]) \' M, ?) I) K7 V$ I1 i8 K4 ~+ [3 c
1、为什么你老说「德里达认为」,人家明明是在《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一书中详细论述的好吗!为什么不肯把书名写出来呢?《论文字学》这本书早在1999年就有汉译本呀?
( u" b# n3 P1 S2、释义不严谨,「“logos”(意为“言语、逻辑、理性、思想、话语、上帝之言”等)」「逻各斯被认为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思想是逻各斯(意义)的在场,或者说就是逻各斯本身」这三句话拼在一起是不能兼容的,条目撰写者不要光顾着自己写着爽了,基本的释义要严谨,确保读者不会看晕$ L5 d1 e$ z* C9 g! S0 ^& ^1 P
3、全篇大写特写「能指」「所指」,却硬是不提及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索绪尔,是怎么回事啊?德里达回应的就是索绪尔啊!
9 X/ u% M1 l1 ?8 p4 C" m4、德里达和索绪尔一样,面对汉字都有一种矛盾的心态,试图把汉字文明作为例外,中英文喂鸡百科都说:「even Derrida wrote of Chinese writing in an ambivalent way, assuming firstly that "writing has a historical telos in which phonetic writing is the normal 'outcome'",[22] but also "speculat[ing] without irony about Chinese writing as a 'movement of civilization outside all logocentrism'".[23]」「德里达甚至也以矛盾的方式书写中文文字,他一开始假设“文字有一个历史性的目的,对它而言语音书写是正常的“产物”,又说“可以毫不讽刺的断定,中文书写是“一场外在于所有逻各斯中心主义文明的运动”。 」这么重要的论述,堂堂「中国」大百科居然不知道提及?你不是自己号称「撰稿立足国内,内容放眼全球,以国际化视野,向读者介绍中西方、国内外对同一知识主题的解读」吗?人家喂鸡百科都提及了的「涉华」事情,你反而不知道?& T) `' L8 l6 N
5、结尾莫名其妙地大唱高调,硬生生把西方哲学家捧上天。「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不啻给西方文化带来毁灭性的冲击」啊?西方文化毁灭了?我怎么没听说?「他也为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思潮向西方社会发起更猛烈的文化-政治批判吹响了号角」啊?怎么又是这种革命小将式语言?每次碰到西方哲学家,你们没看懂,讲不清楚,食洋不化,就专门搁结尾大唱赞歌是吧?
' P) O1 e2 J8 }
我必须声明,我并没有针对这一条的意思,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里,质量比这个还差的只多不少,在过去的互联网搜索时代,咱随便google一下,看个喂鸡百科,得到的有用信息都比你多;在今天的AI时代,随便用个deepseek、chatgpt啥的,就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了解到更深入、广泛、全面、准确的信息,要你这个食洋不化、讲不清楚说不明白的东西干什么?
7 F, F# J8 d+ t
4 R8 X! K: [5 h/ {  k9 m7 q( J& n——————————————————————/ |* W# k; s7 X5 _
1 n9 Y4 h" R9 s+ X4 w$ q) h1 u
所以我的初步想法是:8 ?* b, D- x  j, @3 B: B5 i) i) w
0 Z% \5 D8 A, n
单就纸质版而言,第三版按理说是应该比第一版、第二版要强的,喜欢买的可以去买,不过镇宅、镇书架什么的还是免了  R, Q- T4 ^8 E, u

1 e( R% P, g6 X, v/ V第三版应该还是会延续第一版、第二版「中国特色词条质量好」、「见外就死、见洋就挂」的特点,所以期望值不妨放低一点,它的广告词听听就好,重点欣赏中国特色条目6 G+ r5 A/ E& s9 D1 D2 v
2 P$ x! ]# j) N- X6 l
对网络版的质量不用抱什么指望,都AI时代了,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喔- \0 |/ ]7 j% B) H; E& K9 x! ?

- i8 s( e5 b) S: R1 z0 _' b0 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昨天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的書主要是看印刷廠,
2 r- @+ F* M4 D9 K- q) y6 W1 L) \好壞差很多,價格還幾乎
/ e( V" k& Y6 q5 I. {/ N0 M$ I沒差多少,能學多少算多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5-6-29 00:02 , Processed in 0.0227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